《爱的觉醒》成长自己,成就孩子|鲍阅著
第四章 心理反哺,正在透支孩子一生的幸福
从《爸爸去哪儿》,解读中国家庭心理反哺现象
1.湖南卫视热播节目《爸爸去哪儿》中林永健老师和儿子大竣的相处模式。
2.林永健老师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父亲”,他脾气上来就开始训斥儿子大竣,这时,大竣颇为无辜地反问父亲:“你是魔鬼吗?”林永健又无奈又生气地脱口而出:“我是你爹。”
3.我是你爹。我是你家长。潜台词是:你要听我的。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式家长思维”。类似的情况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亲子关系出现问题,不问青红皂白责骂孩子,把一切过错归咎于孩子,这是很多家长正在做的事情。实际上,这就是“心理反哺现象”:家长往往不能第一时间给孩子强大的精神支持,反倒要从孩子那里寻求心理能量。
4.心理反哺是如何开始的?
①亲子关系的错位。像林爸爸一样的父亲或是母亲,在我们身边,不计其数。尤其对那些从小在“中国式强权父母”的教育下长大的人来讲更为如此!甚至是现在,很多家庭仍然是父母的权威绝对至上。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人,“内在的小孩”是非常委屈的。为人父母之后,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延续了自己小时候接受的教育模式,一旦看到孩子受委屈,自己的“内在小孩”的情绪也很容易被引爆。
②面对孩子的问题,父母首先要做好自己。羞耻心是改过的动力。孩子犯错误后,家长因为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而大发雷霆,导致孩子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担心家长的生气上,从而非常自责,不能原谅自己的过失,并且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还要花费大量精力来应对家长的责骂和汹涌而来的负面情绪,致使真正能用来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改过的能量所剩无几。这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③改过最大的动力,其实源自每个生命本身。每个生命的内在都有积极向善的种子。父母能做的,最好是情绪稳定,适当地给孩子科学合理的引导。接下来,家长只需慢慢地等待与陪伴,孩子就会自动向一个正确的方向成长。
④教育是家长的自我修行。教育的本质是家长的自我反省和自我修行。
⑤多少“心理反哺”在继续。“反哺”这个词的定义,是指动物长大后反过来“赡养”父母的行为?子女在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下长大成人,孩子长大后反过来照顾年迈的父母,这是人间最自然不过的感情。
如果父母身在其位,尽到了做父母的责任,并能很好呵护孩子的感受,相信天底下没有人选择不去孝顺自己的父母。而更多的不孝,恰恰是父母出于自身的原因,在孩子未成年时,就是心理层面,提前榨取孩子的心理能量来反哺自己,从而导致孩子在心里层面上的逃离。
如果来自孩子的“心理反哺”只是偶尔发生,更多的时候父母能表现出一个家长的大度,、担当和对孩子深沉的爱,孩子不会受太大影响。反之,在一个家庭中,父母的心智极不成熟,“心理反哺”的现象经常发生,则会导致孩子心理能量过度流失,影响孩子一生的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