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什么,像珍珠一样,一颗颗串起来了。”这种感觉,最近没少出现。连着两个午夜,写好多好多的字,顺着流淌的情绪和意念,探索了自己的“焦虑”。
我的焦虑,像个精灵,倏忽而来,有时赖着不走。它让我懊恼,也深深地提醒保护着我。
“哎呀呀,这件事不用看那么重。”“好了啦,对别人不用想那么多。”“算了吧,你还没到那个阶段。”“拉倒吧,你可真会自欺欺人。”都是它告诉我的,虽然语气急躁,态度又不好,侵蚀我的精力和睡眠。但是,我越是透彻,我就越感激它。
有了对它更多的认识,今天的此刻,我才会想要写一些字,来说说“梦想。”有多少字,我不保证。它自己说了算。
之所以有这个题目,是今天听了武老师《迪士尼的策略》这一课,才定下的。它在创造单元里,不是唯一讲名人的创造方法的。《爱因斯坦的策略》这一课,就说明了爱因斯坦的“视觉化思考”策略。
那么,怎么唯独到了这一课,我这么想要这点儿关于“梦想”的什么呢?
迪士尼把创造或者说实现梦想的三个成分:梦想家,现实主义者,批评家进行了严格地区分。在时间上切割开来。一个梦想的萌芽状态,尽情地做梦发散,不允许批评的声音。到了现实者阶段,提出和分析现实方面的原因和问题,同样不许批评。到了批评者阶段,才能展开批评。
这个阶段,多么像之前课程对婴幼儿心位的介绍啊。婴儿就像是一粒种子,梦想最初也是,需要呵护和关爱,在它弱小完全依赖大人的时候,需要成人去满足他的自恋。随着他长大,开始去触碰到现实世界,来自行检验自己的言行和情绪经验。再大点儿的孩子,一味地鼓励和赏识教育就不靠谱了,没有批评就没有完整的教育不是嘛。
那么,我自己是怎样对待幼小的梦想种子呢?武老师的意思,在未切割这三者之前,三个声音都是混杂在一起的。好不容易发个小芽,批评者就在怀疑能否实现。该到现实检验的时候,又陷入自己的完美幻觉中。
听完这节课,提取出了关于梦想的两个关键词:台阶,和空间。
把实现梦想的旅程看成三个台阶,尽情地做梦,痛快地检验,智慧地复盘。
拉开时间,给出独立的空间。
有个特别棒的针对性模拟练习,用四张白纸完成。面前地面一张代表后设位,往前一步远从左到右,分别代表梦想家,现实者,和批评家,每张纸间隔一步距离。体验者一次从后设位进入三个位置,体验后并返回后设位,再次感受后进入下一位次。
这个“梦想”游戏,玩起来吧!
再想到我自己,生命中那么多的批评声音,都被我完全收录了进来,不敢想,更不敢梦。梦想的小幼芽,怎么有机会成长呢?
认可自己,是每个成年人的责任。越能碰触真实存在的梦想,拥有更大的能量,来连接更广阔的天地。
而它的实现,却是个以终为始的过程。先连接到更宽广的存在,而不是局限于自己的利益得失,方才给了这个梦想去伸展的空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