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性善恶本来就是变化的。马哲不是说,运动是绝对的嘛!那我为什么会有“性本恶”的观念呢?这大多是因为我有推己及人、推人由己的偏见观。
首先由我及人,我会发现,自己存在很多不好的行为和观点,比如利己。那别人是否会有呢?答案显而易见,如果毫不利己那就是虚伪。既然大家都明白这点(可能吧),那为何还会这样说?虚伪是否是人中的恶?
其次,推人由己,我一直觉得我生活的一个重要态度就是察人观事。由身边人到互联网上的人,将他们的所作所为套在自己身上想一想,再尽量客观的评判一下,当自己面对这个情况是否会有“好”的想法呢?可惜,俗人的我不敢做出答案,这也是我很少在互联网上指责他人好坏的原因。
再次,就是书的影响,我们看文学作品,书中的人物大多是好坏彻底,当我们将这些抽象人物与现实人物做对比时,便会更觉得人之恶。当然,书中也有人性之善,但是书也告诉你,性之善会随着变化而成为性之恶,即有善有恶意动之。完全的善人有没有?当然!不过那只是人类中的很小一部分,这时候,还不能说人之善恶吗?
另外,对于格物的观点,王阳明的心学主体还是属于心学的层面,更多的强调意识,而不是物质。就从阳明的观点来看,有善有恶改变的也只是一部分(人后来的),而不是“性”,“性”谈及的是初始,所以他说,“无善无恶心之体”(这句话我也认同,辩证的、客观的。但我所说的,大部分还是成长之后的,经过影响的。毕竟不忘初心真的很难——这里,阳明也没给出性之善恶的答案)
又说回来,给人定“善恶”本来就是带有偏见的。人是复杂体,两种因素自然都有,不过是谁占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了。有人之恶的观点,还是接收了社会上较多的负面信息和大肆宣传的所谓正面信息。所以我后来也说到,我更喜欢看到的是自己发现的,源自人性真善的事,那些让我感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