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后,几个老师聚在一起,说起自己班上的问题学生。有智力低下的孩子,每天来学校就是到处逛。有不做作业满口谎话的孩子,成天骗人家东西。有小气爱哭的孩子,动不动就嚎啕大哭,谁都劝不住。有脾气暴躁的孩子,性子上来见谁咬谁,说是有狂躁症。说起来真是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小小的校园里,竟然有这么多问题学生。看起来平静的校园,竟然也有许多波澜起伏。看起来轻松的教师,竟然也面临许多难题。
有个二年级小男孩,从一年级开学就“全校闻名”,因为一直大哭大闹,嚷着不要上小学,要上幼儿园。生拉硬拽进教室吧,直接掀桌子,打人。没办法,只好先请家长带走。
后来总算要来学校了。结果第一学期,经常有其他小孩来告状,说小男孩又打人了,还打的高年级的哥哥姐姐,还打哭了。喊到办公室,问理由,直接硬着脖子,说自己没错。后来大家都尽量躲他远点。
慢慢地,大错倒也没有犯,但是小错依然连绵不断。比如上课睡觉,不听老师话,抢同学文具,踩草地标语等等。
这次,小男孩自己没带书,要抢人家的。抢过去却乱画。老师把小男孩叫到办公室,小男孩臭着脸撅着嘴,听着老师的批评,不耐烦地翻白眼,说:“烦的很!”转身就走。拉住他,他还会烦躁地扯开老师。老师气不过,就打了他手板几下。结果,趁老师上厕所,大家不注意,背着书包,跑了!
老师问大门口的保安,说没见到小男孩。去厕所找,没人。发动同学去操场,去不同楼层找,都没找到。半小时后,在厕所后面的草丛里发现了他。拉不出来,同学上去一个打一个。老师打电话请家长来,几个大人把他拉出来,总算跟着妈妈走了。
又有一次,同学又来告状说小男孩打人了。问原因,说打甲同学是因为她的衣服帽子把后排小男孩的书碰歪了,打乙同学是因为乙同学没把作业拿给小男孩抄,打丙同学是因为小男孩钻桌子底下,丙同学说小男孩“耍流氓”……
老师说:“你不知道打人是不对的吗?”
小男孩说:“他们先欺负我。”
老师说:“不小心碰到书,是欺负你吗?不让你抄作业,是欺负你吗?你钻女同学桌子底下,是欺负你吗?”
小男孩扭过头,嘀咕了一些话,可是谁也听不懂,问他,他就说:“烦的很!”
老师说:“你这次打人,差点把同学眼睛弄伤。万一眼睛弄瞎了怎么办?”
答:“大不了赔他一个眼睛嘛!我还有一个眼睛!”
问:“你眼睛都赔了,什么都看不见怎么办?”
答:“看不见就当瞎子呗!”
老师又说:“你知不知道,打人是犯法的。”
答:“犯法就犯法。”
“犯法要坐牢。”
“坐牢就坐牢。”
“你知道坐牢意味着什么吗?”
“不就是要挨鞭子嘛!”
……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想,这老师是不是教育方法不对,小男孩估计是吃软不吃硬,需要爱的教育。
老师说:“试过了。尽量找他的优点,然后鼓励他,表扬他。偶尔他也吃这一套。但是,他还是动不动打人。但作为老师,总不能每次他打人了,还鼓励表扬他吧!也试过温柔地跟他交流,他不听,满脸鄙夷神色。如果这时候还是怀柔政策,想着继续讲道理,用“爱”感化他,估计这孩子还以为大家都不敢拿他怎样!鼓励是一方面,但是做错事,还是应该适当劝戒和惩罚。赏罚分明,让他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
为啥会是这样呢?跟家庭环境有很大关系。因为跟家长沟通过很多次,大概知道他的一些情况。这小男孩小的时候,父母不在身边,爷爷是个暴脾气,小男孩两三岁的时候,做错事就挨打,还关小黑屋“反省”。后来读幼儿园的时候,父母回来了,但是是回来离婚的。离婚后,孩子跟着母亲,母亲为了照顾孩子,就近找了一份工作,但还是需要外公外婆帮忙带小孩。孩子这时候已经5岁,性格变得非常孤僻暴力。不过妈妈每天回家陪着,倒也渐渐开朗一些,至少不再那么暴戾,偶尔也会有笑容了。但是不得不说,母亲这边的教育又太护他了。这小男孩从最初的打骂关小黑屋,到突然的顺从讨好。不得不说,两个极端。”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0—7岁是一个人心理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而这一阶段,家庭教育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给孩子一个和谐完整的家庭环境,如果实在没有,也要给予孩子积极的教育和引导,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才能为孩子的美好人生打下坚实基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