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3-12-27

2023-12-27

作者: 挹洗俏月 | 来源:发表于2023-12-26 16:41 被阅读0次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焦虑”成了现代人的通病,也成了流行语,但很多人并不知道焦虑的确切含义。


    他们说焦虑的时候,其实更多的是想表达“焦”,即焦灼、焦躁、急切、紧迫、逼仄的状态。


    至于是焦虑,还是焦忧,则没有那么明确。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忧”和“虑”经常混用,搞得人一头雾水。


    “虑”的繁体字是“慮”。《黄帝内经》认为,“因思而远慕谓之虑”。意思是,它是将来时,还没有发生,同时又牵动了人的情感,让人羡慕、企盼,挑动了欲望和情绪。


    相声《扔靴子》说的是一位老人等待楼上的房客扔下第二只靴子而不得,以至于一夜没睡。老人的这种状态就是焦虑。


    焦虑的产生源于思维定式,也就是说老人过去的经验使他形成了下意识的条件反射:听到房客扔下第一只靴子以后,心里就开始期待第二只靴子落下。


    这就是因思而远慕,慕而不得,期待越来越久远,就形成了焦虑。


    其实每个人都多多少少有类似的焦虑。 过年时放二踢脚,听到“咚”的第一声以后,你是不是期待着第二声炮响?是不是听到以后心里很踏实,没有听到则有空落落的焦躁感?


    为了避免焦虑的产生,我们应该检讨一下自己的思维定式和情绪习惯,特别是在儿童期形成的条件反射,避免非此即彼的极端思维。


    人应该多经历磨炼,经多见广了,就知道一种原因会有多种结果,也就不会钻牛角尖。比如说有志者事竞成、功夫不负有心人、善有善报等说法不一定对,因为有时需要时间——所谓时候不到,有时则需要其他条件的配合。


    所谓焦忧,就是焦心于将来可能发生的事情。


    《水浒传》里有一首诗:“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天下大旱,农夫担心颗粒无收,这是焦优;同时又心存侥幸,盼望着能来一场透雨以缓解旱情,这种期待就是焦虑。


    焦忧的心态是早期心理情绪创伤形成的条件反射及其放大,形成绝对的、有因必有果的情绪习惯。


    患者根本不考虑条件变化对结果的影响,看到小苗头就预想恶劣结果的发生,然后陷人惊恐痛苦之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杞人忧天。


    这种焦忧,一开始让人心急如焚,持续久了或反复多次,虚火耗尽,人就会悲观抑郁,出现负面的情绪和情感,病得更深。


    中医治疗,首先应当分清是忧还是虑。焦忧的患者往往对目前及未来的生活缺乏信心和乐趣,对周围环境不能清晰地感知,思维变得简单和模糊,整天专注于自己的健康状态,担心疾病再度发作。


    一般这些人脾胃功能较差,消化吸收功能不良,营养不足,精气不能支撑思想、情感和精神。


    焦虑的患者,心火独炽,欲火焚身,有追求,有理想,言行焦躁,情绪激动,失去平衡,经常无故发怒、与家人争吵,对什么事情都看不惯、不满意。


    根据中医的身心相关理论,无论是焦忧还是焦虑,都要先解决“焦”的状态,要关注患者的症状:心悸、心慌、胸闷、气短、心前区不适或疼痛、心跳和呼吸次数加快、全身疲乏、失眠、早醒、梦魇等睡眠障碍,以及消化功能紊乱症状等。


    大多数焦虑症患者还有手抖、手指震颤或麻木感、阵发性潮红或冷感、月经不调、停经、性欲减退、尿意频急、头昏、眩晕、恐惧、晕厥发作等症状。


    物质决定意识,生理决定心理。中医治疗焦虑,定位在心神;治疗焦忧,定位在脾胃。


    二者诊断都是虚火,病因为妄想。


    诊断之后,通过针刺、艾灸、服药、按摩等手段,可以很快解除患者的症状,进而有助于进一步改善心理状态。


    焦忧或焦虑的患者,在解除了症状以后,其心理问题往往迎刃而解,不需要咨询劝说,不治而愈。
             

                ——徐文兵《明哲保身》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3-12-27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xbln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