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很喜欢热闹的人,呼朋唤友来的比较自在。性格很热络,自认为朋友不少。但当我选择了这样的工作,这样的生活的时候,也在一定程度上让自己选择了孤独。
这样的日子一开始的时候有点儿难,毕竟初入社会,遇到困难挺容易的,解决起来好像都不易。这个时候,在线倾诉在一定程度上很难满足压力之下的空洞了。可能更需要的是朋友家人近距离的关心,需要一个拥抱,或者一句当面的安慰。而需求是一方面,条件满足的可能性是另一方面。当这样的前提条件没法成立的时候,逃避也躲不了,就只能硬着头皮让自己逐渐习惯一个人的生活。
这样一个人的远行在高中毕业那年可能就已经开始了,但这样的远离还有慰藉,毕竟在校园里。对大学的一切憧憬变成了现实,就开始适应生活了。大学是对高三的解脱,也是一种过渡,从孩子过渡到成年人。
初入职场,很多的陌生,这种陌生让人畏惧,所以很慢热。每周的工作很充实,周末就多了自己独处的机会。很想去看电影,可是一个人;很想去逛街,可是一个人;很想去看风景,可是一个人……因为不熟,也不愿多交流。成年人的世界,朋友之间的交流付出的成本应该会更大一些,被迫的一个人其实挺孤独的。
逐渐习惯了这种模式之后,发现一个人看电影好自在。想一大早去看电影,就买票去看,完全不需要考虑任何人的感受,这种内心自由的感觉让我开始有点儿上瘾了。我喜欢骑车去逛,就自己骑着自行车满街道溜达,不需要考虑同行的人是否累了,不需要担忧任何人的情绪,让我觉得异常轻松。一开始一个人去做这些事儿的时候,尴尬占据了整个心脏,周身都被尴尬包围,那一刻觉得全世界都在看着你一个人表演,其实你打量一下周围,根本不会有人在意,这种感觉就是多虑。一个人吃饭,也能心安理得的找个好位置,慢慢吃。
周内总是不断有微信消息弹出,无论工作朋友,都很活跃,但是周末,大家好像一起玩儿消失一样,杳无音信。有那么一个瞬间,让我开始怀疑之前的是不是都是假象。我以为周内的热闹在周末也应该是理所当然的出现。久而久之,我也习惯了他们这样的存在。时间的确是个好东西,就是不能跳跃。如果跳过过程,直接开始到结果,你会希望这个样子吗?我不确定。不是每个过程都那么顺心顺意,但好像自己喜欢的并不是顺当的过程,总想"捣乱",顺风顺水久了,也就失去了乐趣。出现一个刺激点,就很容易绷不住。但是如果刺激点频繁而无序的出现,你又会觉得应接不暇,太过疲累。无论怎样的极端,我们都可能会遇到,怎么应对都对。只要能过去,对自己来说,都是好法子。大部分周末,我喜欢一个人出去逛。也会有那么几个周末,死宅。睡一觉舒服了,就特别乐意给家里人打电话。出去玩儿,就会忘了全世界。
以前看到别人的微信,都会第一时间回复。现在看到了,已经就过了时间,然后索性就也不回复了。不是很想用手机键盘敲字了,语音输入也不是能百分之百识别,被这种简单的麻烦一次次的提醒,回复消息也懒了许多。幸好都不是紧要的事儿,无所谓答案。但也有个奇怪的现象,每次在我看剧看的起兴的时候,就会有微信消息弹出来。然后就很理解为啥打游戏的时候不愿意被人打扰了,感同身受。通常都会停下速战速决,也有时候会懒劲儿上身,就先放过,待再次想起来的时候,可能都过去了好久。
回家,上项目,撤项目,来来回回都是一个人。回家是兴奋的,这种兴奋可以延续一路,自上至下看到的一切都很美好。离开家又多了些感伤,一路风景也充满了忧郁色彩。情绪波动起伏比较大,无论前者还是后者,一开始很希望有人可以分享。逐渐过了那个矫情劲儿,能独享其乐。
大学的时候,一个人去吃饭,无数次给自己做心理建设,不要觉得尴尬。如今一个人做很多事,感觉充满了自由。偶尔也会陷入一种无聊的境地,那一刻会觉得孤独感很强烈。翻着好友列表,不知道要找谁要从何聊起。再跑去看看视频,也觉得无趣,打开电子书看会儿,也没有耐心。这个时候无所事事很容易就陷入一个人的悲伤,我喜欢做点儿别的事儿来转移注意力,所以很喜欢每周打扫一次房间的感觉。洗拖布,擦地,里里外外的收拾,看到整洁的房间心里也亮堂很多。或者某个周末早起,自己给自己做一顿丰盛的午餐。一个人的仪式感,也很有氛围。边看着电影,边吃饭,虽然习惯不好,但是很享受。
习惯了这种孤独感之后,在一定程度上是和自己相处的还不错。不会因为别人不接电话就在大街上哭鼻子,不会因为没有人联系就难过,不会因为行李过重拿不动而尴尬,越来越心安理得的一个人处理事情。独而不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