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概念,饮食生活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
前段时间追一部古偶剧,让我对古时候的饮食文化产生了兴趣,借着这次陪伴营,正好了解了一下先秦时期的饮食文化。
看剧时我发现当时的食物十分单一,出现次数最多的就是看起来没有一丝食欲的饼子和整段的大葱。哪怕是候府里的婚宴甚至是皇宫里的宴席,也没有大盘小盘色香味全的炒菜,只有切好的看起来未经加工的葱段、萝卜条、胡瓜丝,最多再放上一盘蒸煮的肉糜或肉块,所以我想那时候应该还没有炒制食物这个概念。
今天查阅资料才清楚大概缘由。
先秦时期,古人吃的分为粮食和肉两大类。
一是粮食类:
“豆饭”:就是吃煮熟的各类豆子。红豆,绿豆,豌豆之类。
“饭”:就是吃蒸熟的糜子、小米、红米、稻米、麦子。像稻米这样的高档食材,只有部分人能吃上。
“干饭”:就是把蒸饭晒干收藏,以备阴雨天气做不了饭时食用,应该是用水一泡就能直接食用。
“糗”:就是用粮食熬的各种稀饭或者粥,这是当时大多数人都吃的大众食品。
“粮”:就是把米粒或麦粒炒熟了吃,这一般是在行军途中,来不及做饭时吃,有点像当年解放军在朝鲜战场吃的炒面。
以上就是先秦时期最基本的饭食了,差不多炒、蒸、煮的方法都已经开始简单使用了。
战国时期,石磨已经发明与使用,以麦子磨制的面粉在饮食中逐渐兴起。先秦古人吃的面,虽然不如现在把面磨的这么细,但也已经进步飞快了。
当时,把面粉和成面团称之为饼,用火烤的就叫烤饼,后来这在秦国发展成为锅盔。
用水煮的就叫汤饼,也就是岐山臊子面的前身。
用水蒸的就叫蒸饼,后来就演变成为馒头,因为这比以前的豆饭好吃多了,所以很快就推广普及了。
二是肉类:
先秦时期,吃肉,对百姓来说是一个严肃的话题,百姓吃的粮食一般都是定量的,虽然国人很早就懂得驯养牛、羊、猪、狗、鸡等六牲,但是有礼法在,不能随随便便想吃就吃。
可以吃什么肉,《国语·楚语下》中有记载,平时的盛宴,天子吃牛、羊、猪肉;诸侯吃牛肉;卿吃羊或猪;大夫吃猪肉,士吃鱼肉;百姓平时只吃菜蔬,只有祭祀时才能吃烤鱼。
什么人吃什么肉都是规定好的,百姓日常是连吃肉的资格都没有的。
什么时候可以吃肉,《礼记·王制》又说:“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
想吃野味,也有规定,正月以后,虞人才可以进入川泽捕鱼;八月以后,才可以设网捕鸟;秋冬之交,才可以开始田猎。
但是不得捕捉幼兽,不取鸟卵,不杀怀胎的母兽。并且规定日常吃的菜肴,再好也不能超过祭祀用品。 那就是说,虽然你可以吃肉,但是平时不能无缘无故的举行盛宴,不能吃肉。
最大的事莫过于祭祀,这个理由非常充分,也就在逢年过节祭祀时打打牙祭。
在那时,吃、喝都是并重的大事,尤其是在祭祀方面,喝的饮品也不敢马虎,《礼记》中说:“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意思是喝饮品,意在保养阳气。
先秦时期,主要饮品有:水、浆、酒、醴(li)、酏(yi)。
水,从远古到先秦,古人对水的感情很深,古代讲究五行,秦国尚黑,黑为水德,因此代表水的颜色就是黑色,谓之“玄”,所以先秦古人在酒出现后就把水称作“玄酒”。
用清水做祭品,目的是对先祖以水为饮的一种追忆,所以,天子最上等的饮品是水。
酒醴(li),酒酏(yi)是指粟米酿造的清酒,醴是指稻米酿造的甜酒。
浆是汤里没有米的汤,酏(yi)则是有米或其他谷物的汤。
茶,茶的起源说法很多,一般认为在西周时期已经有茶了,当时南方部落或国家已经进献茶了,当然,喝茶在当时也是只有少数贵族才能享受的事情。
在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时期,像酒等饮品老百姓平时都喝不到。只有祭祀完毕后,贵族才会把食和饮赐给自己采邑的下人,以示恩惠。
今天的学习让我深刻认识到了我们生在当今社会的幸福,生活虽然依旧离不开喜怒哀乐,但最起码我们可以想吃什么吃什么,想喝什么喝什么,只要你自己有能力买,那么就没有人会去管你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所以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