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学诚大和尚》侧记 摘抄

《学诚大和尚》侧记 摘抄

作者: 云生兮 | 来源:发表于2018-10-24 22:12 被阅读26次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每每到龙泉寺图书馆,我总会翻阅《学诚大和尚侧记》这本书,最喜欢法师对修行部分的讲解,因为太喜欢,所以看了又看,甚至拍了下来。近日翻看照片,往日读书时的喜悦之情历历在目,遂决定记录下来,一方面为自己做个纪念,另一方面巩固一下相应知识,以求更好的精进。南无阿弥陀佛。


    序:法师身兼数职,工作繁重,他以“总别、本末”“我平时用30%的心力考虑现在的事,70%的心力考虑未来”,今天的事我以前已经考虑过,所以不用花太多心思,要经常考虑将来的事情,同时做好今天的事,今天的事情尽量今天做完,不要拖,一般的人都会有懒惰的习性,懒惰有三种表现:因循(拖延)、推托、逃避,要提测动机,克服懒惰

              “无我无畏,无私无忧”。


    一.戒(调伏)

            戒的特质是破烦恼,得到内在的调伏与清凉。只有自己先调伏了,才能进一步去帮助别人。

           法师曾说:“我在做方丈之前,几年内都很少讲话,默默地为常住付出,久而久之,自己的散乱心、傲慢心、狂妄心等杂念都被磨掉了。”不仅白天很少讲话,每天晚上法师都坚持做自我反省,将白天所说的话重新会议,反省哪句话讲错了,错在哪里,明天如何改善等等。由于常年累月的用功,法师讲话一般都不会损恼到对方。僧众与他交流心得时,也总愿意把心里话谈出来和法师分享,寻求指导。大家都很好乐亲近这位慈悲的“长者”,只要他在身边,就会觉得很舒服。他有一种亲和力和吸引力,使得亲近他的人在潜移默化之中就能得到成长。有人问这是什么力量,法师说:“把自己的身份放低——众生平等嘛!”生活上,他从不摆排场,外出时常常只背一个黄香袋。他常说:“我不是来享受的,而是来护持道场的。”法师的日常饮食也很简单。他曾讲:“吃得好,睡得好,一个人就没有灵魂了。物质享受多了,就忘失了宗旨目标,迷失了生命的方向。”

           法师虽然身居高位,得到众多的赞誉,却一直谦下慈和,从不标榜自己的功德。以为僧众弟子在随侍法师外出后写了一篇心得,赞叹法师的功德,法师阅后说:“其实我没有那么大的功德,你们把我当成一个境界,从中学习、体会佛法,是你们的功德。”

           又有一次,一位网友在法门寺网站上诋毁法师,侍者发现后向法师报告,并将材料递给法师过目。法师只看了一下,便放在一边,对侍者说:“人总是有烦恼的。我们做的事情,于国、于民、于教都有利,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内心面对逆境不为所动,才是真正的淡薄名利,才是真正的调伏。

           法师不仅重视个人的星驰,还积极倡导戒法的宏传。他曾语重心长地说:“佛法不弘,原因是戒律废弛!”

          在福建佛学院,法师曾亲自为学生们讲授《四分律比丘戒》的课程。在他主持的道场里,僧众都依佛制每半月诵戒,并于每年农历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结夏安居。近年来,在全国各地传授三坛大戒的法会中,法师多次担任戒和尚、羯磨阿阇黎或教授阿阇黎。例如,2002年3月,福建省佛教协会在福鼎太姥山平兴寺举办第十六次传授三坛大戒法会,法师担任羯磨阿阇黎。2007年8月,福建省佛协在平兴寺举办第十九次传授三坛大戒法会,法师担任戒和尚。2009年4月,香港西方寺自建寺以来第一次举办传授三坛大戒法会,法师也担任戒和尚。2010年12月,福建省佛协在泉州承天寺举行第二十次传授三坛大戒法会,法师为戒和尚。

           对于在家居士,法师多年来多次传授三皈、五戒、菩萨戒,善巧引导俗众学修佛法。

          法师还不辞辛劳地道国外广弘戒法,例如2005年将大乘戒法首次传到印度尼西亚,这是印度尼西亚500年来第一次传授大乘戒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莆田广化寺于1996年举办了历时108天的规范传戒法会。在这次戒会中,法师及许多高层大德积极推动以佛制规范传承。这种风气已经影响到全国各地,包括香港、台湾等地区。

        道宣律祖云:“佛法二宝,赖僧宏传,僧宝住世,非戒不立。”法师到中国佛教协会任职之后,主管推动全国各地的规范传戒工作,并积极努力推动全国范围内的半月如法诵戒及结夏安居。此举在当代佛教史中意义深远,对于佛法的重兴与宏传,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定(寂静)

          经论中云:“寂静者,如是于其妙行恶行,所有进止,由其依止念正知故,令心发起内寂静住,所有定学。”也就是对于所有妙行要进,恶行要止,用正念正知让自己内心安住于寂静,这是一种定学。其中说明定的特点是“内寂静住”。用法师的话说:“定是内心的专注,但这种专注又不是一潭死水,而是对外境及内心十分敏感,内心是十分灵活的。”

           有一次在广化寺,法师召集所有执事开会,大家轮流发言,反映问题,陈述各自的想法。各位执事都讲完后,法师总结开始,其中不仅阐发了自己的观点,还同时回答了每一位执事提出的问题。

            法师事务繁忙,日理万机,却丝毫不放松对经纶的闻思。法师曾说:“在任何繁忙的时候,都能静下心来看书。”动中能静,这是定力的体现。一次出国,法师带了几本佛书,在空闲时就拿来月度,只用空档时间,一本厚厚的书很快就看完了,并划出了很多要点。

           法师的念知力机强,他在一次开示中说:“人的生命不是用一年一年、一天一天、一秒一秒来计算的,而是用一念一念来计算的。我们一念一念想的是什么,加起来才是我们的生命,没有一念念,则一天天就无法计算起,我们的生命希求的是什么,远离的是什么,要很清楚。如果不晓得要怎么做,一生要怎样就会很渺茫,要从当下的每一念去把握。若这一念把握不住,谈更远的不可能。”法师在中国佛学院读书时,曾用三年时间持诵了十万遍《大悲咒》。弟子们请益法师:“您在持咒时是如何用功的?”他回答:“培养专注。”


    三.慧(近寂静)

            经论中云:“近寂静者,依心堪能奢摩他故,观择真义发起慧学”。用法师的话说:“佛法的根本在于判断、抉择的能力,哪些是要的,哪些是不要的。知道取舍,就是慧。”

            面对种种问题时,法师总能准确地做出判断,把握住关键,令大家心服口服。在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开幕的前一天,有人问:“明天开幕式是否搭衣?”大家一时定不下来。此时法师很善巧地回答:“搭衣比较好,服装要统一,令见闻者生信。其实祖衣在过去是见皇帝时才穿的,很尊贵。”论坛的相关负责人听后觉得很有道理,当下就通知说:“明天统一搭衣参加开幕式。”


    四.教富饶

    经论中云:“言教富者,谓于三藏等,成就多闻。”祖师亦云:“言大乘尊重者,谓是须一,若讲说时,能令发生无量知解,若行持时,于后圣教,能成何益,当时能有何种义利。”大乘师长在讲说时,能让听的人内心产生很多的认知和理解,而且如果依照所听到的内容去行持,对于以后圣教能够产生利益,在听的当下也可以跟自己的生命结合在一起。比如说,某个闻法者最近观过的心比较重,师长的言教就能洗涤此人的负面情绪。

    法师非常重视对经律论的闻思,总是在繁忙的事务之余,挤出时间广阅三藏,尤其是《华严经》《法华经》《大宝积经》《涅槃经》《大波若经》《净土五经》《六祖坛经》《四分律藏》《南山三大部》《大智度论》《中伦》《慈氏五论》《大乘百法明门论》《俱舍论》《菩提道次地广论》《四分律比丘戒本讲义》等,更是反复研读。法师对戒律、净土、唯识、俱舍、道次第都有深刻和独到的研究与体会,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法师在勤修佛法之暇也研读《古兰经》等其他宗教经典,他认为佛教应对其他宗教持包容、对话和交流的态度。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著作,如《十三经》《二十四史》等,他也花了许多时间和精力钻研,并能够与佛法融会贯通。

    法师不仅广阅经纶,十几年来,还撰写了100多万字的论文,如《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宗教是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共享宗教智慧 共享安全和平》《紧握宗教智慧 铸就和谐世界》《和谐世界 从心开始》《宗教关注全球化问题》《对新世纪中国宗教的一些思考》《福建佛教的过去与未来》《漫谈佛教人才建设》《略伦中国佛教的文化建设》《现代丛林修学生活的趋势》《佛教世俗化倾向的思考》《佛教的和平管》《人类道德危机与宗教伦理关怀》《应当充分发挥宗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让世界因多元宗教的存在而更加和谐更加美丽》等近百篇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中国民族报》《中国宗教》《佛教文化》《法音》《福建宗教》《亚洲论坛》、香港《大公报》、香港《文汇报》等海内外多家报刊及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网、中国新闻网、新浪网、搜狐网、佛教在线、佛教导航等网站上,受到教内外各界人士广泛关注。这些论文不仅反映出法师对佛教内部事务的了解,也展现出他对国家大事及世界和谐问题的敏锐洞察力。法师在中国佛教协会会刊《法音》杂志上发表的各类文章几十篇:《依师闻法 精进学修》《铭记宗旨 建立目标 不忘发心》《皈依三宝的意义》《深信业果 依法行持》《离惑业苦 得究竟乐》《以戒为师 进趣菩提》等,每篇文章既能旁征博引,又深入浅出与现实结合,把亲近善知识、深信业果等法类,通达到《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所讲的中士道和上士道的部分,让学人能够从多角度认知和理解佛法,又能与自己的生命结合在一起。


    五.达实性

            经论中云:“达实性者,是殊胜慧学,是谓通达无我性,或以现证真实为正。”法师研究中观、唯识多年,对般若的内涵体会很深。他在一次开示中说:“缘起法的特点就是和合:物与物和合、物与人和合、人与人和合。”

           有一天早晨,法师用功后,统侍者随谈起自己的体会:“昨晚与今早,连续读了五个小时的佛经,体会到文字般若的意涵。文字不单是文字,世间书籍的文字是世间法,佛教经典的文字是佛法,都是文字,组成的语句不同,其意义也就不同。能认清文字的意义,回归自性名,成为般若,即文字般若。那么世间法也成了佛法。”

          般若讲的是空性,而缘起与性空是一体的两面。法师擅长将佛法的内涵融入大众眼前可以接受的缘起之中。佛法既然讲缘起法,一定符顺这个世界,让众生从眼前这一步能走得上去。法师平时常讲一些朴实的话语,例如:持戒有四个关卡——“物欲、亲情、名利、邪见”;修学路上应“不忘宗旨、不忘目标、不忘发心“;现在出家众要具备:“志、道、德、才、学”五种素质;丛林生活“坚持、随众、服从“是灵丹妙药;做执事,要“发大心、讲真话、办实事”;为人处世遇到对方不理解时,要“忍、包容、以礼相待、以诚相待”;“如果工作能力不够,就无法应付千变万化的缘起,以后不会做事的人去做事,会做事了应从中超脱出来”等等。这些听起来很朴实无常的话语,却蕴含着重要的佛法内涵。

          法师对缘起把握的精准特别体现在待人方面。与不同人交往时,该说什么画,怎么说,如何应对,法师都极为善巧。如针对寺院的接待工作,法师教导弟子:“来的客人,进不进课堂、要不要倒茶、留不留吃饭、走路时彼此隔几步,里面都有很深的用意。”在首届世界佛教论坛的机场接待工作中,法师在短短一小时之内,就接待了十位高僧大德。法师对每位大德,都如见故友,以真诚的笑容,热情欢迎,应对进退,不失礼节。因为时间冲突,有两位贵宾没有及时接到,险些错过,法师特意紧追二位至出港处,致以迟来的问候及最诚挚的欢迎,令对方非常感动。

         内心不为外境所动的般若自在力,也是对于空性体悟的一种表现。一位僧众弟子曾经向法师请益:“弟子这几天做了很多事,但不知为何心力有点莫名其妙地低沉,怎么办?”法师说:“每做一件事,做完了你就要把它放下,不能再去执取它。如果你不能放掉这些事,一定会非常辛苦。我之所以能够做这么多事却不累,就是这样做的。”法师是时刻随顺姻缘,方便办道,这是一种很高的修行境界,太虚大师在56岁患病时,一居士来探病,语大师“万缘放下”,大师笑谓:“吾几曾提起!”大师念念安住在一切法空的胜义谛中,虽然为佛教、为众生广行利他事业,但是在他心中,只是随缘兴隆幻事、法师也略显如此境界,正如祖师云:“随时皆得大自在,不能言其所以然。”

         面对各方的赞叹与嘉许,法师十分谦虚地说:“其实我并没有做什么事,我所做的只是把各方面的善缘凝聚起来成办事情,善业一凝聚,事就成了。”


    六、德增上

           经纶中云:“诸人依劣当退失,依平等者平然住,依尊胜者获尊胜,故应亲近胜自者。”悉不应远诸善士,以调伏理修善行,由近彼故其德尘,虽不故染自然熏。”意思是说学人应当亲近德增上的善知识。德增尚有一个重要内涵,就是让求学者在内心中对师长产生一种仰望,让学人知道这条路是可以走得上去的。

            一次法师带新侍者外出,在返回的前一天晚上,法师让侍者收拾行李,侍者因为缺乏经验,做得很慢,并且最后有些东西装不下,让这位侍者很着急。法师见后,将箱子里的东西全部拿出来重新整合,很快装好了所有物品,整个过程干净利落、一气呵成,令侍者十分佩服。

           法师外出参加法务活动时,总会有很多信众想来亲近。如果有人请求合影,法师都会尽量满其所愿,并始终笑容可掬、神采奕奕,没有丝毫不耐烦的情绪,直到信众开心满足的离开。

           在法师特殊的人格魅力感召下,一批批社会人才特别是青年才俊渐渐加入到佛教团体中来。在法师身边的“人才团队”中,有很多僧俗弟子是在社会上就已经获得博士、硕士或学士学位的高材生。在《论语·子罕第九》中,孔子弟子颜渊如是描述夫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法师身边的弟子们,也是如此仰慕法师。很多人因为见到法师而选择了心灵提升的道路。这是德增上的一种体现,因为他的出现,很多人的生命发生了改变。


    七.善巧说

            经纶中云:“善巧说者,谓于如何引导次第而得善巧,能将法义巧便送入所化心中。”意思是说蒋法者能够把佛法很善巧地送人所化者心中,但是这种善巧说不是一种能言善辩的技巧,而是在内心中真正关心他人,体会到对方的感受,并且在讲法过程中帮助对方。

           法师善于与各层次的人交往。在讲话、应对中,总能契理契机地利益到对方。又一次,法师去参加“寺院生活体验营”体会中学员的心得交流活动,并回答问题。他的儒雅、灵活、庄重和幽默令学员们打开眼界,其中一位学员当场就对法师升起很大的信心,法会结束后就留下来出家了。

           又有一次,一位癌症晚期患者来拜访法师,她对死亡充满了恐惧,于是问法师应如何面对这种心态。法师很轻松地鼓励他:“死没什么好怕的,你做了这么多的功德,正好借此升天享福啊!”他听后心开意解,整个人的精神面貌为之一变。一句话,不在于讲得如何好,而在于是否能利益到别人。一位僧众弟子听到这个公案之后,很是感慨:“自己平时学佛法只知契理,不知如何契机,倘若来问自己,很可能回答'念死无常’‘三恶趣苦’‘忏悔、皈依、祈求’,但此时会适得其反,给对方更大的心理压力。”法师只一句话,便解除了她的心理负担,因为法师是真正体会到对方内心的感受,在她相应的那一点上去利益她

           佛法的珍贵在于契理契机。更多的时候,不是众生难调难化,而是说法者不契机,悲心、智慧不够。法师认为,度众生需要慈悲、智慧和善巧方便。慈悲让人感化,智慧能够抉择,善巧方便会有很多方法。如果有慈悲心、有佛法智慧,但缺乏对事的善巧方便,则只停在理上。若有慈悲、有佛法智慧,又知对方根机,依其机引导才好。否则以自己的一套要求人,则将人拒之门外,必须结合人的根性,法才弘得开。法师与社会各界人士相处时,常以其宽广的胸怀、高瞻远瞩的思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来访者探讨各个领域的问题,机会每次都让来访者满载而归。

           针对目前社会大众乃至一些初学佛者普遍不知道什么是佛法、对佛教不了解的现象,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法师在北京龙泉寺的法会及精进共修中作了一系列的主题开示,如《感悟人生》《苦乐人生》《认识人生》《新的世界——大乘百法名门论开始》《菩提道此地广论·毗婆舍那》《早斋开示》《皈依之路》《觉悟之道》等,并陆续制成DVD光碟或书籍出版。

           此外,《和尚·博客》——学诚法师的博客文集系列之一至七册于2008年印行,留言系列之一至七册于2009年初印行。《和尚·博客》依次陆续出版,至2012年1月26日,已出版5个系列,共75册。

           这些开示及文集深入浅出,很实在地指导信众如何把佛法融合到现实生活中。像“欲乐与法乐的省思”“建立终极信仰的意义”“寻找生命中的贵人”“生命整体性的意义”“怎样认识病相”“正确辨析心相”“突破个人中心主义”等标题,让人一眼即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八.悲悯

            经论中有云:“悲悯者,谓宣说法等起清净,不顾利养及恭敬等,是由慈悲等起而说。”善知识在说法的时候,他的动机是清净的,不是为了名闻利养,而是为了解除众生的痛恼。

           法师曾说:“走大乘道,是最重要的发心,念念利益有情,解除有情的痛苦。”有一次,他在给一位弟子的短信中说:“当我想起我身边还有好多不能分离的同学,我没有理由不为之付出我的一切,一点点辛苦又算得了什么。因为如果我不去努力,也就意味着我的生命没有价值了。”

           法师利用一切机会与众生结善缘,接引他们走上成佛之路,这就是慈悲心的体现。法师外出参加法务活动时,行程通常都安排得非常紧,有时来求见法师的人从早到晚络绎不绝。侍者总担心法师的身体负荷不了这种高密度的接待工作,但他自己却全然不顾。偶尔法师会显出一些疲倦,但与访客谈完话之后,法师的精神却比之前更好,这是因为他缘念到众生的苦时,便会忘记自己的辛苦。

          法师对弟子们的调教,是弟子们最难忘的“修行”。一次法师要外出,临行前问侍者一些事,侍者当时心里有些烦恼,回答得稀里糊涂。法师当下呵斥道:“你没有回答我的问题,你要正视自己!”后来侍者才明白,法师之所以呵斥自己,是因为觉得自己的年纪大了,如果再没有什么机会被别人批评,就很难修改习性了。


    九.具精勤

            经纶中云:“具精勤者,谓于利他勇悍刚决。”是说在行利他事时,内心非常勇悍。

            为了凝聚善业,重兴佛法,法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汉传佛教修学体系的建设,并提出了“以事业凝聚共业,靠共业推动事业”的思想。为了利益更多有情,法师想到的不只是他所住持的几所寺院,而是整个中国佛教乃至世界佛教的何去何从。这种为佛教、为众生的无我发心,不是空喊口号,而是被不断实践着:举办各种法会,佛学院僧才教育,以及在中国佛教协会所做的各项工作等,一刻不辍。法师曾说:“到了一定位置,代表的就不是自己了,而是代表整个佛教,代表四众弟子。”

           法师虽然公务繁忙,但从不中断个人修学,处处以身作则,每日随众上殿、过堂,二十年来始终如一。法师常说:“作为一个出家人不过宗教生活怎么可以呢?当头的要带头才能领众熏修。”又一次法师在法门寺因写一篇讲稿忘记了过堂,此时上殿时间已到,侍者要准备些吃的,被法师阻止了。他坚定地说:“饭可以不吃,殿不能不上!”

           法师一天的休息时间常常只有两三个小时。僧众半夜醒来,经常能看到丈室的灯还亮着。他早上闻板即起,也时常提前起来。晨起后静坐、思维、皈依发心,规划一天安排、有时也看书,然后随众上殿过堂。早斋后,他通常会在寺院四处走走看看,再回到寮房继续静坐思维一个小时左右。早年,每逢寒暑假,法师总要闭关专修,现在虽然事务繁忙,也会挤出时间专修或进行短期闭关。他曾对弟子教诫:“能有今日,来之不易,不可丝毫懈怠,一天有价值比一生在空过有意义。”法师的精进修行对大家也是一种策励和无声的提醒:要时刻把握当下,慎勿放逸。


    十.远离厌患

          如经纶中云:“远离厌患者,数数宣说而无疲倦,谓能堪忍宣说苦劳。”

           法师的学问人品,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敬仰。每次外出,都会有很多人想亲近法师,法师也总是尽可能地满众生的愿。有一次法会结束后,客厅里聚集了数十位仰慕法师的弟子,整个走廊里也站满了要见法师的信徒,大家纷纷请求法师题字留念。法师连续写了三十余幅法语同信众结缘并勉励大家勿忘修行。大家看到法师太累了,都不忍心再上前求字,正在踌躇之间,法师却主动问:“大家还有要写的么?今天都一一满愿!”事后,法师对侍者说:“和信众结缘、照相都是修行,要有耐心、慈心、悲心,对境界多作“自他相换”之想,假如你是信徒,你期待别人怎样做呢?”

           2006年龙泉寺僧众结夏安居期间,法师每天往返于京城与京郊,早晨五点多从寺院出发去中国佛教协会办公,下午五点左右再返回寺内,晚上六点半至八点半为僧众讲比丘戒。下课之后,法师虽然已经很累了,但若看到仍有弟子怀着强烈的希求心到丈室请益,法师也都一一满足大家。有时迟至晚上十点半甚至零点之后,弟子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去,而法师随后还要处理公务及自修用功。

           他曾说:“我天天忙,如果背后没有三宝加持的力量,肯定做不下去,面对种种人事,都要负责任。”法师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延续佛法,延续弟子们的法身慧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学修一体,内充外显”,在弟子们心中,法师是这样一位善知识。法师领众修学、主持蒸发的高风懿行,更是得到赵朴老的肯定与赞叹。朴老曾为法师提诗曰:“律己其志刚,接物其气柔;学修不出门,声教及遐陬;如何办到长,傥于此间求。”这是一位世纪老人对一个青年晚辈的嘉许,更是一种殷殷的期望。


          陆陆续续抄了两周,心境很是纷乱,但唯有这件事情坚持了下来。南无阿弥佗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诚大和尚》侧记 摘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xdtt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