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结合哈佛学子“无我”专注力的一篇读后感文章,也是自己在这本书中让我觉得最有用的地方。总体评价这本书对于想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是有借鉴意义的,特别是学生党,建议好好的读一读,会有一定收获的。虽然在书籍前面作者以自己的哈佛学霸身份,以亲身经历者的身份来分享自己的经历,但要写一本书,到最后都会因为不得不让一本书看起来像一本书要有事例,理论等“要求”而夹杂很多认知啊,睡眠,饮食等的知识,虽然有用但又不深入,难免又误入了作者所说的教育者的信息的整理收集一类的文章。不过总体书籍是水平线上的,是值得想提高效率的朋友去好好读一遍,这个时间不会让你有浪费的感觉。
一个工具。
番茄钟工具。这个是东西其实我早有听说,也在手机上下载,删除,再下载,再删除不下四五次。原因无他感觉就没什么用。现在回想起来有很多是我对于这个工具的理解。
1。工具是使用情境的。锤子敲核桃是一个好工具,炒菜就不是。具体到这个工具就是:番茄钟工具主要的使用情境是在一个人工作学习时提醒记录你专注的工具。所以这个工具在一个协同办公的环境就不合适,除非你很牛,在一个公共环境,你给自己开始了一个番茄钟,而这个钟不到谁来你都不说话,对于别人的请求,工作上的协调你也不管不顾。你认为你要是老板,你要是同事,朋友会怎么看?
公共学习办公,特别是办公环境就是一个为了方便大家快速协商处理问题的场景,而在这个场景里你居然想要用番茄钟把自己隔离起来,那你去还要辛辛苦苦早起上班干什么?
所以本质上来说,番茄钟是一个适用于在你不被打扰的环境下使用。甚至可以说,在没有监督,没有人看到你的环境下使用。因为在没有人的环境下,你可以作任何你想做,你能做的事,比如刷朋友圈,抖音,吃一把鸡然后等你反应过来一下午就过去了。
有番茄钟更多是一种仪式和内心的监督者。因为在你自己独处的环境里,做什么只有你自己知道,而大脑很容易被身边的事物影响。毕竟我们的大脑是从环境恶劣的时代进化出来的,如果对于周围环境没有足够警觉,就不能生存下来。所以从某方面来说,我们都是容易被打扰,容易分心者的后代。这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只是环境变了,而我们的大脑机制并没有跟上时代。
当我们需要专注的做眼前的事的时候,就需要一定的工具让我们能在分心的时候有什么来提醒我们。仪式感就不多说了,当我们把番茄钟设置好,就是一个仪式的开始,是自己对自己的承若。还有一点就是内心的监督者,这个可能说的有点远。很多人认为大脑里只会有一个声音,一个意识。其实大脑除了作为一个思考工具,还有一个就是解释工具。为了让我们做的事情更能接受,我们有时候很难出于对错思考,而是让我们的行为合理化。比如你在写一篇明天要用的稿子,可是有人给你发了微信,你下意识的看了一下。然后你又下意识的看了下朋友圈的小红点亮了,你又点了进去。谁谁谁发了不错的消息,这个看上去挺有趣,你点了一个赞。谁谁谁在抱怨,昨天和他有点矛盾,他是不是在说我?这个人真是小肚鸡肠。不对啊,他和经理关系不错,会不会经理会给我穿小鞋,明天我有没有 必要先主动和经理说下事情的缘由,免得被他先去告状,自己被动。等等。最后,一看到睡觉时间了,你给自己的理由是怕错过了重要的信息,毕竟自己还只是一个小打工仔,不能关手机,在说了,老板三番两次说不能关手机。你看,看手机没有错,可是朋友圈呢?(说真的,在我写这段话的时候,我编的这些朋友圈小故事就一串一串的从脑中出来了,何况真的看了后会出现什么。)
设置的番茄钟的作用之一就是能在我们注意力分散的时候,就会像突然想到一件事一样在脑中出现,提醒你,你怎么走神了?
因为有了这样的理解,我现在对于番茄钟的使用也更有针对性,只在自己一个人的环境下使用。手机,微信什么的我也不关。毕竟我们没有秘书什么的,有什么紧急的事情还是需要能联系到我们的。只不过,在设置了番茄钟后,我们可以让思绪看一眼微信是什么,紧急的立马回复,然后立马回到要做的事情上来。重要的,短时间能处理不了的,找一张纸或者手机记事本记录下,抽空去做了。而其他什么的就不用管,因为手机你会时时看,你认为需要回复的,你一定会在这个番茄钟结束前去回复的。手机不离身的时代,你要真忘了回复,那就是不值得回复。番茄钟不仅仅是设置在手机程序上,更多是设置在大脑上。
情绪。从大脑的演化角度来说人的大脑是在爬虫脑,动物脑,人类脑的基础上迭代进化出现的。对应的爬虫脑是能简单快速的应激式的处理环境变化。你在烤火,离太近,手都有点疼了,你生命都没有想就把手收回来了。有人从背后拍了你一下,你也能快速的转身看看是谁。这就是简单的应激式处理。
在进一步到了哺乳动物层次慢慢有了情绪。(这个现在也很难说类似的如恐龙,鳄鱼,鸟类这些是否有情绪的情感)你在被一头狮子追的时候,你即便被小树枝扎到了脚你依然能跑的飞快甚至感觉不到疼。当然我们现代想被狮子追逐也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就我自己的感受是,比如在看一部情节跌宕起伏的电影,或者一局节奏快速,稍有不慎就会输掉比赛的游戏我的情绪是高度紧张和亢奋的,对于身边的事情我会毫不在意,甚至忘了尿急。等电影或者游戏结束我会小跑着去尿尿。记得看新闻有人去网吧游戏三天三夜最后因为长时间的坐姿不动,最后因为腿部供血不足最后截肢的事情。
情绪的出现可能是出于对于对恶劣环境的复杂功能。会鼓励你做某些事,让你做某些事的时候愉悦开心,比如做爱,吃甜食。又会避免你做某些事,比如看到蛇你会本能的恐惧恶心,看到死尸你会恐惧远离一样。
最后是人类的思考脑。大脑的功能是在一个基础上不断叠加上去的。即便到现在也很难解释为什么会出现人类这样的会思考的大脑。如果要说答案应该就是进化的力量吧。当你看到我的文章,你认可我话,觉得有道理,或者认为这就是鬼扯,这个过程就是你思考结果,也就是说,你已经思考了。
严格上来说对于脑科学,心理学这里的知识对于我们这样的门外汉来说更多只能是用抽象的说明来理解。毕竟现在的科学发展要么进入了大量的实验科学,我们是直接看不懂的。虽然我也很想给你说什么气质层,前额叶,大脑灰质,血清素,肾上腺素等等。但我认为知道具体在哪里不如知道他的原理对我们更有用。希望我的坦诚不会让你觉得我不靠谱。
说回来,情绪如同婴儿一样,说哭就哭,说笑就笑。婴儿就是简单的用爬虫脑,动物脑来应对世界的,高级的表现就是情绪化。慢慢的才会有一些人类的小心机在里面。这也就是有人觉得孩子越大越难理解孩子想什么,或者感觉这个孩子真是一个机灵鬼的的原因,因为他已经开始思考怎么自己处理事情,甚至思考怎么表现自己的情绪。虽然这个时候孩子不那么天真烂漫,不过你该高兴,因为孩子已经会思考了,是更高级的应对世界的表现。
而我们成年人或者说心智成熟的人又怎么样呢?变现也不见得怎么样,我们中的有些人处理的很好,你可以说他新宽体胖,宰相肚里能撑船,也可以说他城府很深看不透,反正就是不会情绪化的处理事情。有的人呢,感觉就是一点就着,说翻脸就翻脸(这里的情绪化还分为策略性的,比如他可以控制不翻脸,不过是为了表现愤怒)。甚至真的如婴儿一样,一点委屈就哭,一点批判就愤怒。
那这和我们学习有什么关系呢?其实不仅仅是学习,工作,甚至是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至关重要。我们不能因为做事的时候被一只苍蝇打扰,你就用菜刀在房间里追杀它吧,周围有人劝你,你还和对方吵一架,甚至打一架。情绪是我们生存有力工具,但如果我们一直只使用情绪这个工具就显得你不是一个有水平的人。大脑给你了三个工具应激,情绪,思考,三个工具里。一个比一个难使用,可是在应对复杂世界上,思考是更好用的工具,显然,很多人是使用不好这个工具的。
现在生活中,每个人对于情绪的处理都是不一样的。一个心智成熟的人都能很有好的处理情绪,也都有各自的处理方式。比如ABC法。事件的发生是A,个人的大脑处理是B,最后的情绪输出是C。同一件事,同样的A,因为不同的B就会得出不同的C。这里需要我们反思自己对于自己想问题的B的处理方式。这是一个隔离的方式,把每个情绪的发生都这样梳理一遍。猫打碎的花瓶是A,我看到了很生气是B,我抽棍子就追着猫打是一种C,我也可以先冷静下,然后把猫关起来,把碎的花瓶扫了,作为对猫的惩罚关它一天。再然后可以想想还有什么是猫容易碰掉的,换个地方放,甚至把猫送了。这也是一种C。
还有一种是猴子车站。有一个车站,每天都有无数的列车通过,车上坐满了叽叽喳喳的猴子。你就在车站坐着,无论猴子怎么吵,你都不为所动。而那些猴子就是情绪,情绪来了,你感受到了,哦,让它离开。
这个需要你有一定的对情绪的感知力,而不是情绪来了立马情绪的处理。先等一等,让它走。你要知道一点你有情绪很正常,没情绪你就不正常了。不过你还可以处理的更好,不管是ABC法或者猴子车站法,你都需要能感知到情绪,选择一个怎么处理情绪。就我个人来说,我更喜欢猴子车站的方式,有一种禅意在里面。是幡动吗?还是云动?还是你的心动?现在的处理应该是既是幡动,也是云动,而且我们也看他们动,只是我们没有动。看一眼,心里说一句朕知道了,跪安吧。
书籍里还有很多值得去写的,不过并不能打动我,也就到此了,以后如果有感触还会找出来写。比如,思维方式,饮食,睡眠等等都值得一本书来说。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本文更多是一个自己的看后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