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夏秋之间
——品读石丽萍的诗
周 永
说实话,让我给诗人写评还真不多,不是怕难为自己,主要就是怕写不好,误导了诗人创作的方向和动力。但我坚信,有诗人就会有诗评,因为诗评是撞击诗人灵魂的闪电。
去年十月,我接手主编《十诗人诗选》(2015卷),有选择的翻阅了大量的诗人文本,在众多的投稿诗人中重新认识了曾经熟悉的女诗人石丽萍。所谓重新认识,是对过去熟悉的新的挖掘。过去在微信群里零零星星也看过一些她发表的短诗,特别是她的一首《用一整夜的黑去寻找光亮》,其深沉的诗意、写实的语言、短促的结构和充满联想的创作思路入选了《中国首部微信诗选》,给我留下很深印象。
石丽萍,中国传媒大学毕业,结业于山东省作家协会第21届作家班,济南市朗诵艺术家协会会员,工作之余喜欢撰写诗歌及诗歌朗诵,她的部分诗作发表在《山东文学》《山东诗人》《艺术山东网》《中国草根杂志》《文学纵横杂志》《无界诗歌》等媒体。
诗学理论的厚度与诗作文本的语境和意象是诗人创作的源泉和激情;同时,对自然生命的回归与质朴、对现实社会的执着和探寻也是拷问一个诗人的良心用苦。我在石丽萍的30首诗中至少读出了她的自然、生命和追问三种意象,读到了自然中流露出的生命渴望,能真实的感觉到她对传统自然的挖掘和透析,如:《写在夏秋之间》《写情诗的诗人》《秋,蹉跎》《回忆搁浅,思念上岸》《莲想》《田园生活》和《黑》等。
那些夏天带不走
秋天难梳理的故事
爬上树梢
看秋叶隐入黄土
缭绕在指尖的烟雾
情节迂回上升
故事的结尾在土里发芽
为下个季节作序
她的这首《写在夏秋之间》是我喜欢的其中一首短诗,全诗只有两小节、八行,上节的“故事”做埋伏,树梢、秋叶、黄土,为下一节的开头做铺垫,生发出烟雾、情节、发芽,最后又把诗意的季节做成延伸,让自然回归、让生命重生,干净的语言把夏秋之外的意境逐渐放大,放大到读者的想象和追问。再看看这首《秋,蹉跎》。
在一种思绪里蹉跎
蹉跎成红尘中的一面墙
翻越墙头,看见秋
墙壁砌成的迷宫把心锁住
目光所及之处
秋,已长满皱纹
传统的欣赏和理解可以这样深沉,一种抽丝剥茧的理解和分析,把秋与蹉跎幻化成看不见却呈现在心里的皱纹。我认为,一首诗的美,是多种多样的,是不拘一格的,这种美也是安放在每个读者心里独特的评价和选择。石丽萍的这首诗就有着她那份独特的、自然的,甚至有些哲性的美。
记得前段时间,她专程来拜访我,因为曾经的师生缘分,我们聊得很自然。说起毕业后的个人学习和发展,说起对文学艺术的执着追求,顺理成章的就谈到了她近几年来对诗歌的理解和从事诗歌写作的感受和体会。交谈中,看到她对诗歌的热爱和对写作的痴迷真的让我感动,曾经像我一样的一个文学写作边沿的人、一个爱好文学的人,已然成为了一个具有独立思想、诗意情怀、鲜活取向的女诗人。所谓独立、所谓情怀、所谓鲜活,就让我们一起看看下面的句子。
僵尸披上黄袍走秀
四面楚歌。夜夜笙歌
黑与白在太极里,较量
是与非在正道上,轮回
——选自她的《求解》
有些书,读了变成文盲
有些话,说了成为陌路
——选自她的《人生是一句话的长度》
在一叶菩提里
请愿
求活佛在某一个深夜
让我暖你的心
——选自她的《莲想》
策马奔腾的马尾甩出新的江山
南与北隔山相望
——选自她的《北与南》
人类发明枪支
用子弹为自己送行
人类铸造匕首
用刀尖修理牙缝
——选自她的《自我摧毁》
像这样的诗句在她的30首诗里还有很多,它们张扬着诗人的精神质地,诉说着诗人对自然生命的解读,显现着诗人对诗意语言的运用和把握能力。那次,我们还谈到了新诗创作的真实性、诗人的独立思想、诗意语言的简洁、桑恒昌老师的“寸法”和马启代先生的“为良心写作”。
我们可以欣赏诗歌的思想,也可以欣赏诗歌的意境,同时也允许我们独立去欣赏诗歌的情感。清代刘熙载的《艺概》里有句话叫“相济有功”,就是指形式的美要与情感的美相结合。在石丽萍的30首诗里面就隐藏着不少这种“相济有功”的实例。如:《乡村故事》《鸟与树》《开你的门是为了抚摸你的指纹》《为你写诗》《田园生活》《下雨了,我为你撑伞》《立誓》《爱之锁》等等。“诗人享受了多少个黑夜,就能写出多少首诗歌,把灵魂交给白纸,让故事跃然纸上。”这是石丽萍的诗观,也是一个女诗人的诗歌宣言。
歌德在《歌德谈话录》中认为:“美是人的心理世界对外部世界的一种感觉和认识,是人的情感与自然、社会、宇宙完美融合的产物,是自身小宇宙与外在大宇宙的结合”。我想说的是,诗歌的美不需要任何复杂,不需要拐弯抹角,不需要什么都是、什么都不是;诗歌是经典的文学,是文学的宝石,它只需要诗人用最直接的方法、最简单的思维、最痛快的情感去诉说自己的心灵感应。我们共同去探寻,这是一种诗意的大境界。
2015年12月20日于汉趣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