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时间:2023/05/06~06/05(31天)
这本书是《外婆的道歉信》中布里特·玛丽的续篇,玛丽离开了她曾经的家,离开了肯特,开启了一段新生活。
我以为故事情节将会是玛丽四处旅行、四海为家,以为会是一个在旅程途中被所见所闻治愈并重新热爱生活的故事。事实恰好相反,63岁的玛丽在自己的家庭圈子中生活多年,对外面的世界并未有所接触,而这一次,她离开固有的生活,去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在那里,她拥有了一份工作,遇到了一群真诚且真性情的人,她慢慢地找到自己的价值,慢慢地敞开心扉,慢慢地找到自己。
1 · 想太多女士
我一直以为自己已经想得够宽了,没想到玛丽女士比我想得更宽。
“在匆忙离开旅馆的前一刻,急中生智的布里特-玛丽跑进浴室,拧开花洒,让水往地上流了几秒钟,这样清洁工进房打扫时会发现浴室地面有水,等到他们开讨论会时,就不会得出‘423号房间的客人没洗澡就跑了’之类的结论了。”
“她原本想买个凳子,跟娱乐中心厨房里的凳子差不多的那种,可去宜家的仓库提货时,好不容易找到正确的货架,却发现所有的凳子都卖完了。布里特-玛丽筹划了一上午的‘买凳子回去自己组装’的宏伟计划破灭,在货架前呆立了很久,久到她都开始担心仓库里的其他人会好奇地对她指指点点。他们会说什么呢?很有可能怀疑她是小偷。布里特-玛丽越想越恐慌,在恐惧的刺激下,她体内的超能力突然觉醒,从旁边的货架上胡乱拖下一只沉重的箱子,扔进购物车,又慌忙调动全身上下的表演细胞,假装这只箱子里面装的正是她梦寐以求的家具。她几乎不记得自己是如何把箱子弄进车里的,大概像电视上经常演的那样,母亲在危急之中迸发出奇迹般的力量挪动巨石,救出困在下面的孩子。而为了打消别人的怀疑、维护自己的清白时,布里特-玛丽也能迸发出这样的神力。”
我反倒觉得她的想象力惊人地丰富,有点可爱。
被告知在博格买东西可以赊账以后,玛丽女士十分惊讶。为了不让自己被看起来是“买不起”的那种人,她不断地询问有没有刷卡或是其他方式付钱,得知高昂的价格以后,她发现自己确实负担不起,满脸通红。博格的人对她说:
“你瞧,赊账没什么丢人的,布里特-玛丽。也许你那里的人觉得丢人,但博格的人不会这么想。”
其实很多自己觉得丢人的事情,别人也或许不会那么想。相信自己的人,也不会觉得自己丢人。
2 · 初见之欢,久处不厌
“初次见到肯特时,人人都喜欢他,需要好几年才能看到他不那么好的一面。在给人的印象方面,布里特-玛丽恰好和他相反。”
有的人是初见时很觉惊艳,相处久后才会发现并不好的一面,所谓的“久”,可能是几个月,也可能是几年(突然恐婚);也有的人,是初见时平淡,甚至印象不那么好,但久了会发现ta的好,例如玛丽。
3 · 为自己而活
上文说过,玛丽很在意外界的眼光,换句话说,她在为别人而活。
“她想给老鼠讲讲自己的人生危机,想和它讨论人在孤独的时候为什么难以认清自我,尤其在你总是为别人而活的情况下。”
可能道理都有点懂,但是想要真正在生活中运用是两回事,就像文中说:“布里特-玛丽非常羡慕银行,因为她丝毫不觉得烧焦的猪肉味道难闻,也不关心邻居会怎么想。”
我也羡慕这样的人。
4 · 谁的门都不要敲
肯特也来到了博格,为了玛丽。他很后悔,他希望玛丽可以同他回家。
在博格,玛丽遇到了斯文,一个非常尊重她和喜欢她的人。斯文曾对她说:“我想让您知道,布里特-玛丽,每次在家听到敲门声,我都希望是您。”
玛丽需要做一个选择,选择一个人,并去敲他的门。她不知道该如何做出选择,一边是非常“完美”的肯特,一边是每次听到敲门声都希望那个人是她的斯文。
小女孩薇卡对玛丽说:“请您帮我一个忙,布里特-玛丽”“明天谁的门都不要敲,钻进您的车,只管往前开!”
这个结尾让我非常震撼和感动,因为我猜不到玛丽会想敲谁的门,我以为会是斯文。
不一定要在既有的选项里做选择,也可以选自己真正想选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