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在上海大剧院观赏了荷兰室内合唱团带来的新媒体合唱音乐会《梵高与我》中国内地首演。荷兰室内合唱团与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一样在国际乐坛享有盛誉,与多位指挥大师有过合作,这次的指挥家彼得·迪克斯特拉是当今国际乐坛最受欢迎的合唱指挥之一,获得过德国古典回声奖、法国金音叉奖和格莱美奖的提名。这场音乐会是合唱团与意大利视听工作室fuse*共同策划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
整场音乐会是无伴奏合唱,随着夏尔·卡米尔·圣-桑《静夜》的旋律响起,黑色屏幕上出现黄色的光点,慢慢长大,慢慢变化,如同在宇宙中的一个个星团,又像是一朵朵盛开的花朵。圣-桑的《花与树》也是非常抒情的歌曲,这位才华横溢又温尔文雅的作曲家用他细腻的情感表达了所处年代的思虑。作为一个恪守传统法国文化底色的,是法国的基本底色社会精英,他有自己的坚持,但也有失落和无奈。但金色在黑色里如此显目,最后幻化出梵高星空下水面的倒影。
德彪西的《查理·德·奥尔良的三首香颂》:《上帝啊!她是如此美好!》《铃鼓声声》和《冬天,你就是个坏蛋》。歌词选用了法国中世纪奥尔良公爵查理一世创作的诗歌。这位公爵曾被俘25年,囚禁于英国。他的诗歌里有对自己不幸遭遇的黯然神伤,也有对爱人和家国的思念,深情唱无限。接着的《祈祷》十分阴郁,人声模拟出的教堂钟声此起彼伏,仿佛是一场葬礼里的哀歌。作品创作于1891年,也是梵高弟弟过世的那年,而之前一年梵高在麦田里开枪自尽,音乐仿佛是在祭奠两兄弟。合唱《雪上足迹》是在德彪西的钢琴曲里填入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诗歌。清冷的曲风充满孤独画面感。
埃里克·萨蒂《第1号吉诺佩蒂》充满了活力和激情,各声部层层叠叠让声音丰满而具有表现力。接着的《寂静之城》是作曲家马勒的妻子阿尔玛的创作。这位非常有才华的作曲学生,婚后为了支持马路的创作放弃了自己的梦想。之后在经历婚姻危机后,马勒意识到自己对妻子忽视,也鼓励她重新创作并帮她发表了部分作品。这首曲子和另一首《微风沉醉的夏夜》都非常细腻温暖,充满诗意。既有女性的浪漫情怀,也有激情澎拜的表达。
马勒的《暮色中》是根据他《第五交响曲》中的第四乐章填词改编的,用无伴奏人声来演绎,这一乐章是被称为他的“音乐情书”。音乐中有他和阿尔玛最幸福时光。一曲结束之后巧妙安排了一首晚期浪漫派理查德·施特劳斯《梦之光》淳朴民歌中抒情气息可以对之后的马勒《我弃绝尘世》音乐中的悲情和幻灭有一个情绪上的过渡。
最后两首是勋伯格《三千年》的《和平人间》。这是非常难得能听到的作品。作为无调性音乐的开创者,他重新构建了音乐的秩序。这两首合唱还是非常好听的,并不像印象中无调性音乐那么艰涩。特别是音乐中传递出对苦难不公的命运坚忍地接受,分崩离析的世界需要强大的力量来对抗。纯净的歌声每一句都是虔诚的祷告,希望苦难不再,人间和平。
整场音乐会一气呵成,演唱极美。配合的多媒体影像中既有梵高和克里姆特画作的元素,又用非常抽象写意的方式进行了表达。画面仿佛是在音乐中自然流动生长出来的生命,色彩讲述的是情感的故事。北欧风的简洁表达和意大利古典华丽有内涵的审美结合出全新的艺术语言。那些经典音乐为大家传递着那个世纪交替的黄金年代,动荡而具有新生的力量,像极了现在的世界。阳光底下没有新鲜事,历史一次次重复但愿能够有进步。幸好没有错过这场精彩,无论如何经典还是有感人的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