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大大:
我是个大学一年级学生。高中时我的理科明显好于文科,对电脑、互联网特别感兴趣。但是填志愿填了计算机专业分数没够,中文系本来不想填的,但是爸爸觉得女孩子读中文系很好,让我在志愿最后填了中文系。……我因为觉得计算机十分有把握,无所谓就填了……谁知道阴差阳错,计算机分数没够,……就把我塞到中文系来了!
我本来也就接受事实了,因为爸爸很高兴,逢人就说我女儿考上某某大学中文系了,这个中文系曾经出过谁谁。可是,等上了一个月课就真正痛苦起来了,因为发现课程都不大感兴趣,而且人家讨论的时候很多话可以讲,我从来都不知道该说什么。爸爸说因为大学里都是同样优秀的学生,让我调整好心理落差……。可是明明我去听理科的课程,就不需要调整落差啊,老师讲再难的我也跟得上。我想要申请转专业,如果转不成就退学回去重新考,哪怕学校差点也要念计算机。可是爸爸说:兴趣一旦成为专业或者工作,就失去兴趣了。他自己年轻时候兴趣是文学,但他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就没有以文学为业。他还说“别看你现在电脑手机不离手,等真正进了计算机专业,几年过后,看到电脑都恶心的”。我妈妈虽然觉得中文系也不错,但自从我告诉她中文系找不到工作,计算机专业挣钱很多后她就倒向了我一边。但是爸爸说妈妈很俗……唉,总之很不可理喻的。
明月大大,我在一个战拖的微信公号里经常看你的文章,又在知乎看到你说自己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之后状态大不一样,不拖延了,动力十足。这和我爸爸说的完全相反。而且你又很懂中文,所以想到也许这个问题请教你会比较合适。暑假快到了,回家后我想再和他说转专业或者复读的问题,……想请你给我一点指点。兴趣成了工作真的不好吗?但是没有兴趣的中文我实在读不下去了,痛苦死了!
小潞
小潞:
我简直不敢相信世界上还有你爸爸这样神奇的生物存在。一般家长以“兴趣成了工作,就失去兴趣”之类的理由来搪塞孩子,多是孩子有一点不那么接地气的爱好(文艺类为主),而家长希望他/她能学一个稳妥的看得见前景的专业,保障将来的生活。但你家的形势却完全相反,你爸爸是多么清新脱俗的一枚中年大叔啊!
看到用“搪塞”这个词,你就知道我对于“兴趣成了工作,就失去兴趣”这种观点抱有什么样的态度了。我们的生活里充斥着一些似是而非的道理,平常飘浮在那里,好像人畜无害,可偏偏就会在某些关键的时刻被某些人攥在手里,冷不丁打我们一棒子。他们自己真的信奉那些道理吗?未必。只不过是以道理为武器,来达成他们的目的罢了。
辨别一下,你爸爸说这句话,更多是出于怕你毁了对计算机的兴趣呢,还是出于怕你不念中文系了?假如辨别不出来,也有很简单的方法试探。你就说“学校想要扩充基础学科力量,多招学生,现在化学系很好转,我想转进去,至少比中文适合”。看看他怎么应对?以我的估计,他还会反对的。不过,化学并非你的兴趣,所以“兴趣如果成了专业,就失去兴趣”这个道理用不上了,但放心,他会找出别的理由来的。估计他会说出“学化学接触有毒物质对身体有害”之类之类。那么,你再换成物理系试试?还有数学系?
万变不离其宗啊,他唯一反对的,一定只是你不读中文系。
我来猜猜——你家里是不是有个大书架?很多的书?你爸爸除了爱读书之外,可能还喜欢写两笔字,或者画两笔水墨吧?平常会在单位的报纸上发表一些散文或者诗作?他的朋友圈里是不是国学的东西一堆,很雅?
文学是你爸爸的心头肉啊!(你以为你才是心头肉吗?错了。)文学虽未成为他的职业,却成为他毕生最大的标榜。而以藏书、写两笔字和发表豆腐干文章为标榜,又怎么比得上培养出了一个某某大学中文系的女儿来得荣光呢?
所以我说啊,不必理会他,他自己也未必认可这句话的,只不过拿过来说服你千万不要离开中文系罢了。
不过,他的话好像确实令你产生了疑惑,我们就还是直面这句话,来详细谈一谈吧。假设你爸爸确实发自肺腑地认同“兴趣成了专业,就失去兴趣了”这一道理,并且确实是基于此而作出的职业选择。那么,你该怎么对待他的这一人生经验呢?
人追随自己的兴趣做事是同呼吸一样自发、自然的事情。一个人放弃让兴趣成为职业,可能因为这一行挣钱不多(比如写作),可能因为社会等级压力,比如该职业虽挣钱多但不特别“高级”(比如厨师、月嫂),也可能因为性别文化的压力(比如很多人认为男孩子做幼师很怪、很“娘”),而如果不存在上述的外部压力,一个人主动放弃让兴趣成为职业,那差不多只有一个原因:他的兴趣是一种“刻奇的兴趣”。
刻奇是米兰·昆德拉发明的一个术语。所谓“刻奇的兴趣”,是说一个人对某件事情发生兴趣,更多是因为这件事情代表了一种更高层次的生活,昆德拉的原话是说刻奇者感兴趣的是“附着在其上的某种生活方式或美学理想”。一般来说,兴趣之为兴趣,是说人天然被其吸引,追随兴趣时十分投入专注。然而对于刻奇者,自身与兴趣物之间的互动却不是首要的,兴趣之于他,更像是一个名牌商品,他更在意的是自己消费名牌时别人的目光。(如果没有别人的目光,就自我分身出来,反观自己,得到满足。)而这件事情的本身,其中许多的技术性细节,反而未必是他感兴趣的。
鉴于你还只是个大一的小朋友,我就费点事再解释清楚一些吧。可以换一个词:叶公好龙。叶公多么地爱龙啊,衣饰上有龙,酒杯上有龙,住的屋子里也处处雕了龙。可是等到龙受了感动,真的来现身了,叶公却掉头跑了。为什么?因为叶公只需要以龙的张牙舞爪、鳞鳞金光的形象来辉衬他自己罢了,他并不想要凑近了与一条真龙相处。
可是,为什么不想呢?能和一条真龙愉快地玩耍,岂不更显得牛逼,更值得炫耀于人前?怎么就不再向前一步了呢?刻奇的兴趣往往都是浅尝辄止的,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可以总结为两条,要么就是怕,要么就是错位。
叶公的关键字是“怕”,与真龙玩耍,与狼共舞,这一类的事情当然不是庸人能做到的。直面一条巨大威严的真龙,没有过人的胆量绝对应付不了。绝对不像往墙上、器物上雕龙画龙那么简单,多花钱,下命令给工匠们就可以了。叶公是被吓跑了。
除了对具体事物的害怕之外,还有某一种更宽泛的怕。怕吃苦,怕挫折,怕付出没有回报。兴趣最初的培养生发一定是轻松随性的,可是想深入下去,必然面临问题或瓶颈,需要你调动一切资源去解决,或是按捺住一切情绪去忍耐。很多人想想就害怕了,于是提前回避了。
如果不是怕,那就是错位。错位是说他未必不想深入,可是缺乏深入的才能。他的兴趣与他真正持有的才能不相匹配。兴趣和才能的不相匹配很普遍,比如有人兴趣在文学上,希望自己奇思妙想天马行空,但实际自身的思维却明显偏重逻辑,擅长做严密推理而不擅长跳跃联想。比如有人兴趣是做科学研究,真正擅长的其实是人际互动。如昆德拉所言,那些容易被错误地当作兴趣的,往往是一些“附着着美学理想”的事物。比如文学、艺术,比如现代的自然科学。或者说,社会意见总是习惯将凝结人类无差别的智慧的各种事情分出等级。总是有一些事情会被严重“over-valued”或者“under-valued”。于是,很多人就被美学理想或社会意见左右着,一厢情愿的追随高处的事情,忽略自身的真正才能。
可是,大家都懂的,一厢情愿的最终结果往往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兴趣因为缺乏才能的匹配,其实很难开展下去。一个人非逼着自己写小说,可是写了三年,还是字不成句,惨不忍睹,他必然羞赧,觉得没脸和别人提起。而且,更重要的是,不光对他人交代不了,对自己也一样交代不了。他写作时不会有别人专注写作时的酣畅感觉,而一定是痛苦支离,心烦意乱的——因为他的本心早就对这个飘渺的兴趣厌烦透了。
越是传统、封闭的社会,就越容易有某些行业被过分拔高或踩低。比如中国古代就特别看重读书作文考举,鄙薄商业。后来呢,尽管好些,提倡什么“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可是拿“状元”这个词来指代一切行业中的尖子,也仍旧是深深地说明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你爸爸对文学的高看,照我的估计,一方面就是受从前的传统的影响,另一方面大概是受到贯穿了他青春岁月里的文学热(文革过后至90年代初)的影响。总之,在这两个阶段里,价值是高度一元的,文学都被抬得太高了。
你爸爸那么地高看文学,可是因为缺乏勇气,或是才华不匹配,他预料到“兴趣一旦成为专业,就失去兴趣”。于是浅尝辄止,选择了别的职业。如今,他把这句话当作宝贵的人生经验传达给你,希望你据此来做一个重大的人生抉择。但是,他的经验能够毫无障碍地移植给你吗?器官移植需要有严格的配型,经验移植难道不也是一个道理?认真地想一想,你对于计算机,是和你爸爸对于文学一样,只是存在刻奇的兴趣吗?问一问自己,“我是真的被计算机这件事情吸引,还是觉得学计算机有面子呢?我擅长学习计算机专业的那些课程吗?”如果计算机于你并不是一种刻奇的兴趣,那这个经验就是配型不成功,不能移植。
其实不必问,在你的信里我都可以得到明确答案了。
哪怕不学计算机,你也绝不该学文学啊!因为它既非你的专长,也甚至都不是你的“刻奇的兴趣”。那还图个什么呢?光是为了满足爸爸的心愿吗?因为老爹的某种执著信念而做伤害自己的事情,这好像是在三百年前的地方志的“节妇烈女卷”才会记载的事情。简直不敢想象。
你提到之所以给我写信,是因为凑巧看到我在知乎里的一个回答,其中提到自从兴趣成了专业就一改以往的拖沓,变得动力十足。这其实不仅是我的经验,也是很多战拖的朋友共有的经验。(如你所发现,这经验和你爸爸的经验恰恰相反。)战拖界有一句著名的话:“拖着不去做自己”,认为很多时候这才是一个人在工作生活诸多事情上拖延的根源。他没有追随自己真正的兴趣,因此感性的大脑无法得到愉悦与满足,而另一方面理性又不放松,始终逼迫自己“上进”,于是就产生了拖延。你既然关注战拖方面的微信公号,看来平常也有拖延的苦恼;这拖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是不是从进了中文系后渐渐起的呢?
如果是,那么,你就更加明白应该怎么做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