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近与人的距离是交际活动开展的前提,用简洁的语言准确、生动地描述事物是好口才的重要体现,也是写作的基本要求。
这两点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并不那么容易。
那么,我们该从何做起呢?蒲松龄和莫泊桑两位文学大师在写作生涯之初便告诉了我们答案。
讲故事,从“听”开始
饱受生活的磨难后,蒲松龄决定用手中的笔来抒发情感。
写小说需要足够的写作素材,可他没有那么多钱四处云游取材,该怎么办呢?
这时,街上的茶水摊引起了他的注意……
几天之后,路旁的老槐树下多了一个穿着粗布衣衫的中年人。
那人总是天一亮就支起茶摊,热情地招呼来往的行人喝茶。
与别的茶摊不同,在这里喝茶无须付钱 ——原来,那个中年人正是蒲松龄。
为了积累写作素材,他竟开起了茶摊。
蒲松龄的家乡淄川(今淄博市淄川区)地处陆路交通要道,行人密集。
只要是过路的人,都可以到蒲松龄的茶水摊免 费喝茶、休息。
不过,想免费喝茶,就一定要讲一讲自己知道的奇闻轶事。
渐渐地,这家特殊的茶摊出了名,客人越来越多。
老槐树的树荫下,人们边喝边聊,分享各种趣闻。
有的行人没有什么故事可讲,又想免费喝茶,只能凭想象东拉西扯,反而无意间编出了许多新故事。
与他人初次见面时,分享往往能迅速打破尴尬局面。
可分享的东西有很多,比如你喜欢的书、爱吃的美食,也可以是你对事物独特的看法与见解。
一天,茶摊上来了一个衣衫褴褛、步履蹒跚、神情愁苦的年轻人。
见到这个年轻人,蒲松龄感到很奇怪:此人年纪轻轻,为何却毫无朝气?
尽管那个年轻人什么故事也没讲,但蒲松龄还是热情地招待了他。
喝着蒲松龄递来的茶,年轻人敞开了心扉。
原来,他的父亲遭人诬陷,冤死狱中,自己想替父申冤,却被反咬一口,只得出走他乡。
说实话,这件事并不算有趣,但蒲松龄还是认真地听了下去 ——面对他人的倾诉,不耐烦地频繁打断或因“事不关己”而心不在焉都是失礼的表现。
喝完茶后,年轻人离开了。
望着他的背影,蒲松龄陷入了沉思。
凭借同情心这把“金钥匙”,蒲松龄意外地收获了珍贵的写作素材。
后来,他以那个年轻人的遭遇为原型,写出了名篇《席方平》。
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蒲松龄听故事绝不是听听就算了。
为了把听到的故事及时转化为写作素材,除了茶水和吃食外,他还在茶摊上摆着笔墨纸砚,以便随时记录。
回家后,他还会对白天收集的素材做进一步整理。
蒲松龄的茶馆一开就是20多年,积累的故事难以计数。
由于他对故事的记录非常完备、 翔实,他的作品不仅是文学上的经典,还是研究当时民情风俗、社会环境的重要资料。
获取素材后该如何生动形象地描述它们呢?
人们对某件事物的印象,其实就是对其特点的印象。
因此,在描述事物时,要抓住事物的特点,才能描述得准确、生动。
而要抓住事物的特点,离不开仔细的观察。
“看”出门道
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的法国作家莫泊桑年轻时就迷上了写作。
为了圆自己的“作家梦”,他如饥似渴地阅读文学名著,废寝忘食地进行练笔,还特地拜著名 作家福楼拜为师。
然而,他的作品却总是不尽如人意,写人、记事、状物都不够生动形象。
面对学生的困惑,福楼拜给出了建议:用心观察身边看似普通的事物,并试着以它们为素材,写点儿不一样的东西。
老师的要求令莫泊桑感到有些不解。
他心想:不就是仔细观察吗,听起来一点儿也不难!
当时,巴黎街头到处都是马车,当作观察对象正合适。
不过,他很快就遇到了困难:街上那些来来往往的马车看起来都一个样,再怎么仔细也观察不出什么名堂 ——当然,更写不出什么名堂。
观察了整整两天后,他泄了气,忍不住向老师抱怨:“那么单调的东西,有什么好写的呢?
莫泊桑把“观察”简单地归结于“看”,所以观察了半天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福楼拜被学生的抱怨弄得哭笑不得。
他想了想,抛出一连串问号:
在晴天时,马车是怎样跑的?雨天呢?在上坡和下坡时,马车的行进姿态有何不同?
赶车人在暴风雨中赶车时表情、神态是怎样的?在烈日下行进时又是怎样的……
带着问题,莫泊桑再度将目光投向路上来来往往的马车。
说来也怪,此时再看,那一辆辆马车突然有了不同的模样。
他仔细观察它们的特点,并以这些特点为素材写了一些练笔作品。
福楼拜表扬了他的进步,并对他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发现事物一般特点的基础上,挖掘别人没发现、没写过的特点,哪怕只是描写一堆篝火或一棵树,也要努力去发现它们相较于其它篝火、树木的独特之处。
莫泊桑开始更加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并把它们的特点落实到笔头上,写成结构完整、内容充实的文章。
例如:描写一名工厂的守门人时,他会用近似于绘画的手法将守门人的身材、姿态、面貌、衣着及精神状态表现出来,使读者既不会将其误认为农民或马车夫,也不会将其与其他守门人混淆。
这些练习对莫泊桑的观察力、表达力有非常大的帮助,为他日后成长为短篇小说巨匠奠定了基础。
特点关键在“特”字。对一件事物来说,其独一无二的特点往往最具辨识度。
在观察事物时,我们要优先找出这样的特点。
这两点你学会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