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给我的2018年评选Top10,那么9月30日的夜晚一定名列前茅。
倒不是因为即将到来的十一长假,而是在这个夜晚,我看到了《丑》。
对于朱一龙,从认识、好奇、了解、欣赏、仰慕,到死心塌地,我其实没有花费太长的时间。我很庆幸我在最合适的时间、最合适的情境之下遇到了一个这样合适的人,但在此之前,我对所谓的“合适”,并没有足够的自信。
那刚刚好是朱一龙被黑得最凶的时候:人们说他演技套路、角色单一、台词单薄、形体表现极差,在铺天盖地的黑潮里他赖以维生的职业素质——演技,由于他没有大众意义上的高完成度作品而遭到猛烈的攻击。
那个时候我是动摇的。
我以为我所认为的朱一龙,他的演技不过如此。
我以为我所看到的惊艳,是得益于沈巍的人设加成、是得益于《镇魂》团队(部分)的倾力付出,我以为我所看到的的惊艳,是得益于粉丝滤镜。
我曾经一度怀疑他、怀疑他的吴邪、怀疑我自己、怀疑我的“爱情”。
直到罗浮生的出现。
在生哥差不多过完七七的如今,我还难以忘记这个角色给我带来的冲击。《许你浮生若梦》不是一部上乘的剧集——不仅不上乘,还很差,差到至今我没有办法用“不拖条”来表示我对朱一龙和罗浮生的尊重。但就是这样一部作品里,朱一龙依旧认真地、怀抱一腔热忱地完成他的塑造。
我喜欢罗浮生。
朱一龙给罗浮生的评价是“爱而不得”,我觉得很精准。精准不在于他对爱情的求而不得,而是罗浮生对一切“爱”的渴望。在爱情之外,他同样渴望亲情、渴望友情,他如履薄冰地维持着和身边每一个人的关系,想要接近、又不敢接近,小心翼翼地试探、希冀。我在朱一龙细腻的演绎里看到了罗浮生卑微有明烈的渴望,那是属于朱一龙性格内核的、属于罗浮生角色内核的,灵魂。
此时我又自以为是地得出一个结论:朱一龙的演技并不完美,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他的表达意识和表达意图已经很完备,只需要等待岁月的沉淀,打磨出一个完美的朱一龙。
这是在《丑》之前,我的误解。
其实和很多他的粉丝一样,于我而言9月26日是一个不眠之夜。那个迄今想来都痛彻心扉的夜晚,我躺在床上一身一身地出冷汗。我回顾有他陪伴的这几个月,所谓的“zqsg”和“xfxy”,想着想着,对于渴望已久、即将到来的9月30日,我忽然忐忑起来。
其实微博上repo很多,大家都说朱一龙的表现非常出色,惊艳全场,但没有看到成品心里的不安全感是任何方式都无法磨灭的。我看着“我的包包们每天都要开开心心的”的图片,落泪,怀着一腔委屈,在天色发白时,终于入睡。
呵,现在想想蛮好笑的,追星追着追着就追丢了自己,忘记自己是为什么来的,忘记他火起来的第一个热搜是什么了。
9月30日那天很热闹。哪怕黑潮不断,大家在“幻乐最大”的警惕之余,仍怀抱着极大的热情,从早上开始拉起“朱一龙幻乐之城”的红色小横幅,到晚些时候朱一龙和危笑导演隔空对诗,到大家在前一个节目超时、播出推迟期间仍不忘玩梗和沙雕,到幻乐播出、朱一龙从小沙发上提前消失,到何老师感慨他偶像实力并存,到。
到灯光暗下,音乐响起,朱一龙带着妆容,出现在镜子前。
不是朱一龙。那一刻开始没有朱一龙。
是丑。
我竟然想不起来,在那之后,微博上、粉圈里发生了什么。
从这个作品开始,我关于那一晚的记忆里就只剩下了那个有点神经质的、笨拙的小丑。
“颓唐、萎靡、天真、孤勇、利落、温柔,神经质,以及无法言喻的美。”
这是我见过的、对这部作品和他的表现,最生动的赞誉。
我沉浸在他的这部作品里,如同醉了酒、断了片,那一夜的美好像是绚烂美丽的烟花,一闪而过,只剩下一片沉默的夜空。
这部作品,推翻了我对他的一切结论。
对他的认知又要重新开始了。
好刺激鸭。
演员塑造角色,往往要依赖自身的情感经验和价值观体系。朱一龙虽然一直在分离、明辨他的各种角色,但他角色的内核却一直没有改变过。
那是个很难喻于言语的内核,包含了“爱”、包含了“热情”、包含了“希望”,包含了太多元素以至于无法用一个词汇简单粗暴地总结出来。
在“丑”的身上,这个元素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我常常跟自己讨论,为什么我会因为《丑》推翻所有对他的结论,为什么《丑》之后我越来越坚定地相信他会在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和他其他的作品相比,《丑》对于他本人的意义不同在哪里?我跟自己吵了好几架,最后偃旗息鼓,达成共识:自由。
对于主演而言,幻乐的创作环境,要比常规的影视剧、舞台剧更加自由一些:作品的基调、元素、氛围,可以由演员自己提出,再与其他团队成员讨论,得出最终的呈现效果,所以这部作品、这个角色,更利于他顺畅地、毫无滞涩地表达自己价值体系和对世界的认知。
我作为他的观众,太渴望于看到他对人的、对生命的、对艺术的理解了。而《丑》的自由度,刚刚好赋予这个无限可能的演员,以无限的可能。
说起来惭愧,我是因为看了今天“参考消息”对笑导的采访,才想起整理《丑》给我带来的情感体验的。笑导在采访里提到了很多他自己和朱一龙对表演艺术、影视艺术的认知。我感慨朱一龙在艺术上得遇知己,惊叹于朱一龙对演戏的虔诚和自信(其实已经习惯这种惊叹了),更因对朱一龙观众的溢美而受宠若惊。
我觉得朱一龙的观众都是很神奇的存在。我这里用“观众”不是玩梗,而是认真地强调那些为作品和角色而来的粉丝(或许现在已经是大部分了),是笑导提到的“颜值和荷尔蒙”之外的粉丝。以《镇魂》为起点,他的粉丝经过四个月的成长,依旧涵盖了各个圈子、依旧有很多曾经不混饭圈的人、依旧有很多具备了相当人生阅历和鉴赏能力的高龄党,从这群粉丝中进一步筛选出来的观众,对作品的认知程度也好、对感情的表达能力也好,都可谓之优秀。那么这样的群体,在面对喜爱的演员、在自由环境中创作出的作品,能不感到兴奋和喜悦、能不纷纷以解读的形式表达对团队、对演员的感激吗?
我曾跟自己一次又一次的强调,好的导演、好的团队、好的作品与好的演员是相互成就的,他们与好的观众同样也是相互成就的。我在这场美丽的邂逅里默默地观察和参与,我觉得我捡到了神仙遗落在世间的珍宝。
嗨呀,朱一龙,他不就是下凡来的小神仙吗?
所以其实我忘记一件事情,就是经过《丑》改变之后的我,认知又是怎样的。
我现在忽然不想说出来了,嘿嘿。
我打算偷偷地抱着《丑》和我的丑,等待他下一次惊艳全场的时候,等待我下一次推翻的时候,把现在的结论作为反面典型讲出来。
嘿嘿,我已经毫不怀疑,下一个角色登场的时候,就是推翻迄今所有结论的时候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