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讨厌做不擅长的事,只要开始做事就会变容易,不擅长就不会产生激情是错误想法。
起步能力越强的人,平时锻炼的机会越多,会对擅长的事产生激情。
养成习惯持续练习,拉开的差距就越大
学习的动力充足才能成事
继续努力的动力:内在的渴望与兴趣,实用的外在需求,未来成功的信念,同伴的竞争和支持,有意义的正面反馈,比如进步带来的成就感,社会的认可与崇拜。
喜欢:知识与智力上的好奇心,有用没用都要做
有用:赚钱的饭碗,经世济民的抱负,对社会公正的关怀
科学的动力是兴趣和好奇心。
眼下无用的东西,日后可能转化为有用的副产品;眼下有用的,要发挥作用得依赖其他领域。
陈省身演讲:欧几里得两千年前提出5种正多面体,但大自然中从未出现过正二十面体,它一直只存在于人的思维中,直到发现SARS病毒就是正二十面体。
知识分子的前身是巫,用于占卜的甲骨文发展成文字。
科举摧毁读书兴趣,不尊重个性发展,全心侍奉考大学的目标。
被控制、强迫着只读少数的几本书,过早步入专业化阶段。
混学历要善于分配自己的精力,没兴趣的达到及格线即可。
享受宽阔的选择空间,自己决定口味偏好,就能在多种知识下启发兴趣。
大学阶段自己抉择选题,不要和前人重复
题目太大太难,没有精力攻克,要考虑可行性
选小问题,便于全面深入挖掘,以小见大
提出好问题,发现重要的研究方向,比解决它更能推动潮流
基于现实经验,不搞空泛理论,容易重复、难以超越
相仿题目扎堆弊病,跟随模仿前辈脚步,限制了创造力
应当从问题出发,不应牵强生硬的依附大家之言
高速公路固然好,但不如羊肠小道通往千家万户
论文综述部分应当跟踪前人研究进度,在此基础上展开
选取紧贴题目的资料,剔除质量差的部分
通过调查讲一个好故事,再结合理论解释它
理论是人类理解把握外界的一种求知方式
通过分析思考个别具体现象,抽象归纳出一般通用的道理
往往逻辑缜密、推理细致,没有留下太大可供论辩的思考空间
局部叙事更容易深入透彻,较少背离事实,更贴近大众
区别于文学的虚构性,更注意理性逻辑思维
受过理论训练后,选题与观察、叙事的视角不同于新闻报道
记者重视事件脉络,社会学家解释人为什么这样做、背后的意义
科学无禁区,学者的探讨不讲究政治正确
可反对观点、挑剔研究的缺漏,无身份批评审判
不评价调查的现象应当如何,而要发现新东西
讲别人不知道的,道理或事实,透过现象看本质
解释来龙去脉的运转,揭露深层因素
eg.访卖花童背后的大人,利益共生合作体
老年人舞会,民间自发组织的意识觉醒
私营公交车的行规
不割裂日常生活与研究,基于体验的写作更有感染力
研究工作是生活方式,治学塑造性格
识别端倪、察觉问题、思考分析案例,通过写作整理思路
发现社会问题的渠道:媒体、日常生活、著作、街谈巷议
个人问题与社会群体现象存在共性,可上升到国家与世界的高度
eg.观察身边人的谋生之道与消费,村内成员间的纠纷与争权
手机、电脑的流行,吸烟的风气、容忍度与性别
不同时代推崇与追求的是什么,高校的生源特征及其去向
图书馆基础的三大检索系统:书名、作者、分类
找同作者的其他著作,从索书号追踪整个类别,关键词搜索类似书名
附加的参考书目,找学术刊物中的相关论文,最后一期有全年目录
统计年鉴。辞书包括百科全书,词条后附参考书目
不局限在对口学科里,发现各种内容与课题的相关性
自身的思想能力串联多领域知识,提升分析能力与见地
现实问题跨学科,需要宽阔的知识面,融汇多学科理论。
近现代社会分工细致,提高了效率,把人局限于一行。
社会学视野开阔,看家本领是调查,统计学结合了对社会的深刻理解。
与心理学一样,内部差异大,学科不成熟,思想自由度大。
经济学专业化强,如果脱离机械的数学公式,就进不了核心刊物。
科学家、美学家、哲学家层次越高,彼此距离越近。
读书的目标、笔记的归档
客观:把握作者思想的框架,作者核心的观点
主观:产生自己的心得,赞同或反驳
日记:生活中的经验,与他人的讨论
叙事干净利索,层次清晰,题目总体不超过三级
参考书目总结在全文后,逗号分隔的先姓后名排序
引用处用括号标注姓名、(原著与译作)年代、书中页码
人有求知与探寻答案的需要,哲学与社会学解释周围的世界。
学院派提供更多扎实、有根据的说法,严谨周密的解题过程。
日后的很多工作,都是通过论证使人信服。
论文水准反映书读得如何,思考的深度与独到见解。
学习思考方式、分析问题的方法。
反思:由于全新的路线没有前人经验可供参考,只能走几步回头看一下,
判断走对了没有,走错了就换路。
不得不反复张望盘算,乃至坐下来讨论、争吵。
传统社会静态、变迁少,父辈的教条足以指导生活,两代人的游戏体验相似。
近现代的阳光底下每天都有新鲜事,剧变的环境导致思想方式、价值观变化。
卡尔-曼海姆:传统社会的精神领域特征是确信,近现代社会的特征是怀疑精神崛起。
我们很难像父辈那样,执着的虔诚笃信某种学说、思想、信念,觉得都多少有点毛病。
青春期不愿领受并重新审视父辈的道理,所产生的疑问令内心悬置而不得安定。
这段时期拓宽了认知的视野,吸收了大量异质性的信息蕴养,知识分子一生处于这个求知欲旺盛的怀疑阶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