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孩子不愿上学,或许他们是在用行为告诉父母一些事

孩子不愿上学,或许他们是在用行为告诉父母一些事

作者: 寺流景 | 来源:发表于2020-04-05 15:09 被阅读0次

    1

    前些年,一对父母带着女儿来我这里做心理咨询。

    女儿高三,不愿上学。父母心急如焚,尝试了各种方法,但无果。

    初次见面,父母的焦急完全写在脸上,他们拜托我,无论如何一定要想办法让女儿去学校,毕竟马上要高考了。

    咨询时,女孩举了几个例子:

    小时候父亲开车送她去上学,要她背古诗,忘了其中一句,父亲可以在车上训她半小时,即使上学迟到了,父亲都不肯罢休。

    为了博得父亲的欢心,她读书十分用功,考试一直名列前茅,但每次看到成绩单,父亲都不会表扬她,而她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她说出了不愿去上课的原因,她怕了,她怕自己考不上父亲希望她考的大学,她想让父亲赞美她一次,哪怕一次都好,但这似乎是永远不会发生,她觉得这一切都没有意义。

    问她对父亲有什么感受吗?她说知道父亲这样做事为了她好,而且妈妈和其他亲戚都这样说。

    她不敢也不愿与父亲聊自己的想法。

    家里人都站在父亲这一边,一个女孩子的处境可想而知。

    2

    这个个案似乎有些极端,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家庭的父母都习惯一个扮红脸,一个扮黑脸。但极端并不代表不存在,或者说,在心理咨询这一行内,极端即为普遍

    想要获得自己父母的关注和肯定,却一直无法得到。会有恨吗?不一定。但负面情绪一定会产生,比如挫败、委屈、懊恼等等。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压抑负面情绪会消耗自身的能量。就像走路时拎着一个包,虽然不会意识到有多累,但它始终是需要你花力气去拎的。

    更何况,这么多年一直拎着一个包,消耗有多大,可想而知。

    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或多或少地暗藏着负面情绪,包括心理咨询师甚至心理学的大师。但区别在于有些人会通过各种方法去排解,而有些人只能让它糜烂在心灵深处。

    客体关系的理论大师、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说:“没有人不带着创伤长大,因为,没有父母是完美的。

    我们所经历的那些不愉快的重复性的体验,也大多都来源于童年时期的所受的伤。

    正如每一个自卑的人都能回忆起童年诸多场景中自己的自卑感受。每一个忧郁的人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过往阴影与深深浅浅伤痕。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习惯于将自己内心的感受分为“好”与“坏”两种,更习惯于将“好”保留,将“坏”埋藏在内心深处。

    比如,对父母的愤怒。在我们的传统价值观里,毫无疑问这一定是“坏”的情绪或感受。相信我们中的不少人在孩提时代有过孤独、缺少重视、缺少爱的体验,甚至于经历过父母离异的悲痛。

    但即使这样我们又能如何呢?因为无法表达对自己父母这些行为的愤怒,这是“不被允许”的,似乎一句“他们毕竟是你的父母”就能将这一切全部掩盖。

    所以,在很多时候这些被压抑的负面情绪就会转化为很多其他的行为举动,比如自我攻击、厌学、厌食等等。

    当然,这并不是意味着要去恨自己父母,而是指要去承认这些负面情绪的存在。因为一味否认的话,势必会让我们消耗更多能量去压抑这些,并会感到矛盾、焦虑不安,

    3

    那么如何才算承认呢?其实有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说出来,把自己的委屈、不甘、愤怒都清楚的表达出来。

    《请回答1988》里,二女儿德善就是一个从小一直受着委屈的孩子。

    邻居买来炸鸡给德善,还嘱咐说,你一定要吃鸡腿哦!晚上吃饭的时候,妈妈将一只鸡腿给了姐姐,另一只给了弟弟,最后还从爸爸手里抢了鸡翅给德善,说:德善,吃鸡翅吧。

    还有一次,爸爸给儿子开小灶,单独买了个冰激凌,在二女儿德善这里,买的是一个“一起”牌冰激凌,说应该给妈妈和姐姐一起吃。

    德善是懂事的孩子,但终究意难平,因为自己的生日和大姐只差几天,父母在姐姐生日那天,让她一起过生日时,她终于爆发了。

    “为什么就对我这样?我好欺负吗?我是可以随便对待也无所谓的人吗?”

    “为什么只给弟弟买了个单独的冰激凌?炸鸡也是,给姐姐和弟弟鸡腿,只给我鸡翅……我也想吃鸡腿啊!”

     ……

    德善爆发过后的没几天,她和爸爸坐着家门口的小卖部门前,爸爸从小卖部里端出来一块插着蜡烛的蛋糕。

    “祝我们德善生日快乐!蜡烛已经是18根了,我女儿啥时候长这么大了呢?爸爸妈妈对不起你,爸爸我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是爸爸,爸爸也是头一次当爸爸,所以女儿啊,请稍微体谅一下。”

    正是因为德善的表达,给她的爸爸有了一个重新认识自己行为,以及女儿的机会。并且及时做出了回应,并希望取得女儿的谅解。

    4

    在生活中,如果我们也能像德善一样,在受到委屈后,向家人表达出来,将会获益很多。

    第一, 这样可以增加对彼此的了解,因为有些误会是源自于我们自己的猜测。

    第二,向家人诉说,也是宣泄情绪的一种好办法,表达的越多,积压在心里的也就越少,就不需要耗费能量去压抑那些负面的情绪。

    第三,加强沟通后会有一个很良性的作用,就是让对方知道自己是一个愿意沟通,并且有同理心的人,如此一来,沟通会变得更富有成效,对方也更愿意和自己沟通。

    其实有些负面情绪会随着时间流逝掉,而有些却被“烙”进了大脑和身体里,形成我们人格的一部分。

    做一个愿意面对负面情绪的人,敢于承认、敢于表达,甚至敢于与之共存,或许是我们会发现世界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父母可能比我们想象中更爱我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孩子不愿上学,或许他们是在用行为告诉父母一些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xpup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