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学习表达课”的课时已经过半了,这学期的课程依旧由孩子参与设计。面对孩子的参与,在设计过程中我就需要去思考“如何让我们的学习不仅仅是单纯的玩乐”。
上周我们的课程主题是“吃PIzza去!,在去吃Pizza的路上我问孩子们“为什么在课上总提出要出门玩”,在吃完Pizza回来的公交车上我问孩子们“在今天的吃Pizza活动中学到了什么”。这样的对话可能是我个人在不断地在向孩子确认“我们这样的学习是有意义的”,我希望孩子能够来告诉我这些意义,也希望家长能直接从孩子身上看到了意义。
今天我们就上周外出吃Pizza进行了复盘,然后要快速地决定一下接下来的课程主题。我试着把这一环节交给孩子——用10分钟的时间使用我们学习过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工具来确定课程主题。
原计划十分钟的讨论孩子们用了一个小时来进行,在孩子们讨论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孩子们在究竟学到了什么,这可能就是我一直在向孩子追问的意义。
表达意图:我不给你,我不想你像老师一样叫我做这个做那个。
讨论刚开始,湘依对佳灵说:我们每个人来说五个你最想要去的地方。湘依马上说出了自己想去的五个地方。我建议把想法在便利贴上写下,诗涵拿到便利贴后也加入了。
写完之后,湘依让大家把自己写的便利贴交给她。湘依想要在大家写的五个地点中找出大家都想要去的地方。这个时候诗涵拒绝把自己的便利贴交给湘依。
诗涵回答:我不给你,我不想你像老师一样叫我做这个做那个。
面对这个情况,湘依对诗涵说:我是想要看看大家写的有没有都想要去的地方,这样我们就可以直接在里面选了。
诗涵听完,把自己的便利贴交给了湘依。
这个片段故事的产生和解决都是孩子们在表达自己的意图,作为参与者的诗涵希望这个讨论是相对平等的(这背后我们还要去共情诗涵,以往诗涵在讨论中都是主持人的角色,而这次这个角色被湘依“抢先”了,她可能会有一些失落),而作为主持人的湘依听到诗涵的话之后向诗涵说明了自己的意图。在我们的表达课上,我们会不断的练习追问为什么,把自己的意图说清楚,不清晰的意图可能会带来误解和误会。
表达感受:诗涵:湘依这样说,好像我是校园霸凌(者),在欺负佳灵。
讨论卡在了诗涵想要去美一城而佳灵想要去海边,双方僵持不下,湘依一开始表示自己“都可以”。
在诗涵和佳灵双方去阐述为什么自己想要去美一城/海边的过程中,佳灵的表达是在向大家说明去海边可以做很多浪漫的事情,诗涵却没有论述和去美一城有关系的事情,只是在每一次佳灵提出想法后进行“反驳”,告诉我们浪漫的事情有多么的不切实际(不同的观点背后是每个人的兴趣和价值判断不同)。比如佳灵说想去海边看海景,诗涵说那你来我家看就好了;佳灵说去海边玩沙子,诗涵说玩沙子是小孩子才干的事情之类的。
湘依听了一会儿之后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说:我现在有点偏向佳灵了,诗涵在说去美一城的时候没有说去美一城玩什么就一直在说去海边不好,那我就会更偏向弱者,我本来是想要去美一城的,但我现在会偏向佳灵想要去海边。
听到湘依的表达之后,诗涵说:湘依这样说,好像我是校园霸凌(者),在欺负佳灵。
在这个片段中,湘依不准确的表达的确会引起人的误解(在下面我们会说到),这种误解引起了诗涵的不舒服,面对这样的不舒服诗涵果断地提出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在我们的生活中“不舒服”可能是一件很难被讨论的事情,当一个人在表达自己感到不舒服时常常会被解读为是在指责、责怪甚至伤害他人。但在表达课上感受和情绪是我们可以拿出来聊甚至鼓励孩子去聊的事情。因为当我们关注自己的感受就是在关心自己,也是在认识自己。
就像在课堂最后湘依调侃诗涵和佳灵的快要吵起来的时候,我笃定地说“哪怕诗涵和佳灵今天打起来,等我说下课之后她们俩还是会一起玩跑跑龟(一款桌游),因为我们就是在讨论事情而已”。
准确表达:湘依:我现在有点偏向佳灵了,诗涵在说去美一城的时候就一直在说去海边不好,那我就会更偏向弱者,我本来是想要去美一城的,但我现在会偏向佳灵想要去海边。
湘依在诗涵和佳灵“争辩”去海边还是去美一城的之后说了这样的话——我现在有点偏向佳灵了,诗涵在说去美一城的时候没有说去美一城玩什么就一直在说去海边不好,那我就会更偏向弱者,我本来是想要去美一城的,但我现在会偏向佳灵想要去海边。
这句不准确的表达的确让诗涵产生了不舒服的感受。
于是,我站出来告诉湘依,我们要澄清两个词语“偏向”和“弱者”:首先,偏向这个词是不准确的,一开始你(湘依)没有表达自己的观点,你只是在佳灵和诗涵阐述的过程中产生了自己的想法,这个想法和佳灵的是相同的,这里面是不存在偏倚、偏向的,所以当你说偏向的时候我也产生了对决定公平的怀疑。第二是“弱者”这个词,佳灵不是讨论中的弱者,让你产生佳灵“弱”的原因可能是你感受到了诗涵在这个过程中的语气是生硬的、态度是强硬的,但在观点上没有谁是弱者,做选择也不是考虑谁更弱我就要站在谁的一边。我们可以提醒诗涵注意语气和态度,如果诗涵的态度平和一点,你可以再感受一下。
湘依重新进行了一次表达:我现在的观点是我也想要去海边了。因为诗涵她没有说去美一城有什么好玩的,她一直在说去海边有什么不好,所以我本来要去美一城的现在我觉得去海边也不错。还有我希望诗涵的态度可以好一点,我们是在沟通讨论,如果诗涵一直“打击”佳灵的话,我们就不能讨论了。
这是一个关于“准确表达”的片段,不准确的表达会阻碍对话的进行。在日常生活中,可能由于熟人之间的默契或是大家的思维和语言习惯,我们的表达是经不起追问的,这也是我正在不断练习的。所以当课堂上孩子们出现类似情况的时候我们就会停下,通过追问去思考自己想说的究竟是什么,尽量用到准确的词句将自己的想法观点表达清楚。
友善表达:佳灵:我不想继续了,诗涵虽然没有再打击我,但她说“屁”、“关你屁事”这类的话让我不想再讨论。
讨论再往下,佳灵认为去海边可以吹海风看海景还不用花很多钱,是一件很浪漫的事情;诗涵认为去美一城只要花50块钱就可以玩得很开心,并且可以通过游戏获得纪念品。
在后来的讨论中,氛围的确发生了变化,孩子们没有再围坐在一起,而是分散在教室里不同的地方。这个时候我们在论证的问题是“游戏厅的小礼品到底有没有花我们的钱”。说到激动出,孩子们就会互相打断,强烈地想要去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诗涵说完一句后,佳灵说:我不想继续了,诗涵虽然没有再打击我(打击这个词来自湘依的一次表达)但她说“屁”、“关你屁事”这类的话让我不想再讨论。
佳灵提醒了一句后,诗涵注意到自己的措辞,在下一次说出“屁”之后捂住自己的嘴改口:我是说……
“屁”、“关你屁事”这样的话对孩子们来说可能是很日常的话,我们成人从孩子里嘴里听到这些话可能也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在之前表达课上我们就简单地提过关于“屁”之类的语言该怎么说——哪些“屁”你在表示你的情绪、感受,哪些“屁”是在表示你的不认同或者反对等等。当我们在说“屁”的时候有没有其实在说什么,如何用更友善的语言把“屁”背后的话说出来。友善地去表达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沟通,也能让我们的语言环境更加文明、友好。
在这些关于表达的片段故事里,是一群正在在努力解决“复杂”的孩子们。
在她们的表达里有自己的情绪、感受、观点和价值观,还有她们对世界的认识。当这些信息混杂在一起的时候孩子可能就不知道自己当下都传递了哪些信息,所以我们通过不断地追问、澄清去整理信息,孩子们也正是通过这样的“碰撞”去解决我们所面对的复杂问题,这个复杂是我们每个个体自己的复杂。
——2021/11/20 社会化学习表达课教学札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