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钻研教材要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钻研教材,首先要熟练掌握教材的内容,包括教材的编写意图、编排结构、单元设计及目标、篇章定位、课文目标、重点难点等。其次,教师应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广泛阅读有关参考书,精选材料来充实教学内容。
我们备课时要吃透教材,消化钻透教材,把我们教师自身的情感与思想,甚至心灵深处的生命律动,融入对教材的理解当中,再用机智和情感为学生开启智慧之门,这样,教师对教材的钻研就有了对自我的超越。
那如何练就研读课文的真功夫呢?陈老师在书中给了详细的方法指导:
1.素读。就是先不看任何参考资料,自己进行素读,读出眉目,读出意蕴,读出自己,然后再对课文进行梳理,列出疑难点,逐一突破。这样研读课文的过程,是教师与作者进行对话的过程,是教师自己对文本的最初的理解。
2.泛读。带着自己阅读课文时产生的疑惑,广泛收集相关资料,读教材,读名家名师课例,读相关论文,读对应的文本解读,在更广泛的信息背景中反复琢磨,深度思考,慢慢品出文本的韵味。范读有助于教师进一步理解文本,弥补自身的不足,同时对已储备的知识进行了梳理和整合。
3.拎读。教材当中的文章都是精心选用,大部分文章都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线、面。拎读就是要削枝强干,删繁就简,减少阅读头绪,使文本阅读过程更优化、更有效。一般从文题、文脉、文眼处进行拎读,理清文本的思路,再把文章精要的语言、精准的思想、精妙的构思、精深的情感拎出来,文本阅读起来也就理清头绪了。
4.细读。文本细读要立足于对文本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对文本的语言、细节、情感的联结及各部分间的联系,要充分挖掘,能够以自己的理解作为最终目标,唯有自己细读,才能读出自己独特的情思,设计出的教学设计才别具一格。
5.深读。有了前面的“四读”,文本的阅读有了积累,最后还要对文本进行精深的阅读,即对文本反复进行揣摩和鉴赏,剖析作者遣词用句的良苦用心,揣摩语言的表达力度与美妙情感,进行更深层的研读,悟出文本的真味与深味。同时教师又要跳出文本,看看作者想什么、怎么写,想想自己教什么、怎么教,经历“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研读过程,这样可以眼见全文,统摄全局,心中有本,胸有成竹。
“五读俱全”往往能抓住文本的主旨,鉴赏文本的独到之处,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课堂教学才会内外联动,丰富多彩。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而部编版教材给了教师更多的“留白”,教师有了更大的创造空间。在使用教材时可以根据学情和实际教学情况,适当的增加和删减部分内容,在公开课中更要开发教材资源,创造性的开展各种活动,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群文教学是名师公开课中常见的教学手段。怎么样找到群文之间的连接点和钮节点,以教材为触发点,进行主题式资源整合,这就需要教师在文本解读上下功夫,然后还要有创新的勇气,备课备得充分了,方能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使课堂精彩纷呈。
收录于合集 #读书
86个
上一篇研读课标是备课前的重中之重————《公开课的炼就与生成》读书笔记②下一篇“望闻问切”,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公开课的炼就与生成》读书笔记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