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留花石村采风录
李芸霞
桃花节采风序幕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曾几何时,陶渊明笔下这桃花源让我们陶醉,这个仙境在我的心里也总是悠远悠近,交织在梦里梦外。
三月份,洛阳市作家协会要组织作家到济源市承留镇花石村采风,没想到这次活动,让我和“桃花源”真的近了许多。
由市区出发向孟津方向行驶,不经意间发现,公路两旁的黄土油润而滋腻,一排排黄黄绿绿的树木在晨后阳光的照耀下,通过树梢枝蔓洒下深深浅浅的金色,远远近近,有山不见山,有村不见人,被一种神秘引诱着,恰似春色满园关不住,有股暗藏的热气腾腾,不觉又想起陶公描述的那个仙境。
就在这时,前方路口处有几个皮肤黝黑的壮年男子,迎着车招手,大家以为要停车检查呢,王光厚老师说,大家不要动,这是接我们的花石村的干部们。广厚老师的家乡就是这里的,这次采风也是由他牵线搭桥的。
路上,他已经简要介绍了情况,一是这里曾经秦始皇燔书坑儒时躲进了四位白眉博士,隐居此地,写书作诗被后人称商山四皓,或者四皓文化,商山四浩曾引起了陶渊明的羡慕和敬佩,本来要亲自来拜访四杰,没成想出发前生病了,他只好托“羊长吏使”去看望,并写了诗句,而流传千古的名篇《桃花源》正是以他们为原型书写的,他们的隐居地就是花石村。
这样一来,眼前这几位村干部应该是桃花源中的后人了,大家不免都敬重了起来。
车,停下了,上来了两个人,他们很随和,示意大家不用让座,他们在汽车发动机盖上凑合坐下。
“我是花石村村主任聂敏正,我没啥文化,不会讲话,欢迎作家们来这里看花采风”
广厚老师插嘴说,这里是商山和平原的连接口,一般是不放行车辆的,对我们采风团是特殊照顾。
大家鼓起了掌声。
接下来村主任说,“可能大家已经知道了‘商山四皓’的事,他们为什么隐居此地呢?因为这里被四山包围,中间是河川平地,而花石村又是平地里的风水宝地,陶渊明“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便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说的就是俺这里,今天是镇上的桃花节,商山中从古至今多钟桃树,桃花漫山遍野,你们今天来对了,等下我领你们到处走走看看。“
村主任还称自己没什么文化,他的简短介绍,已经很让人刮目相看了。
四皓、隐居、陶渊明桃花源以他们为原型创作?这些突如其来的字眼令我蠢蠢欲动。
车没拐弯径直进入了村庄,又一直开到了山跟前。一下车,忽然间眼前一亮。
正前方东西向一条大道,慢坡向上,四面环山,整个山坳像一个转山的屏障,又像一个大大脸盘的向日葵,“承留镇第三届桃花文化节开幕式”巨大的彩虹门立在一个平坦的地方。
又有几个人迎接过来,村主任介绍说是镇长和书记一行人,他们握着作协主席赵克红的手,“欢迎你们来参加桃花节”
路边的横幅很醒目,除了“热烈欢迎洛阳作家团来花石村采风”,外,还有一条很让人注目“商山四皓隐居地,世外桃源金花石”,这个标语很吸引人,我预感到了这次采风定会有不菲的收获。
承留镇山水相间、风光别有一番特色。四周大山环立、起伏不定,身边植被茂密、空气清新,不远处有湖塘如玉池。高山、河流、天渠、湖区交相辉映,不禁为这风光中的灵气叫好。
桃花节的开幕式挺隆重,大大的彩虹门,向着东方微笑,原来济源市副市长,政协副主席等领导都要来,洛阳市作家协会主席赵克红以及协会的秘书长副会长都被被迎上了主席台,赵主席对承留桃花节给予高度的赞美,对厚重的四皓文化和世外桃源般的花石村寄予很大的期待。
南山桃红花如海
开幕式结束后,采风人员在村主任聂敏正的带领下,上了南山。南山桃花正在盛开,如浪漫的花海,风中摇来摆去,采风人员的眼睛都不够用了,纷纷拍照留影。
上山的路新修成了柏油路,路面不宽,从山底蜿蜒至山顶,在山坳里很是醒目,它带着游人穿行在黄色的田野上,在桃花源中穿行。
有一棵桃树的花如玫瑰般妖艳,花开得浓烈,茂密,灿烂。是南山桃花中最漂亮的一株,它正对面就是花石村,或许对晋人陶公的纪念,在一望无际的桃源中,唯有她把游人的心都看醉了。
走在路上,身边有不少风化了的厚厚的黄土层,那种苍穹厚重,我会想起,莫非,四皓在此留过,眼睛里竟也有了那样的画面,四位白眉博士手那卷书,你吟我诵,桃花飘落,胡须飘逸,那个悠闲自得那个诗经满腹是多么地幸福!
梦幻着这种特殊的情节,愈加加快了上山的脚步,忽然一拱小石桥端坐在前面,清澈的渠水朗朗流过,那古老的树丫几乎都垂耷拉在水面,那花的喜乐一下被安静了下来,很想在桥上坐坐,再想想桃花源记里那些风景不就是如此吗?
此时,不管是花是桥是水是路,都让你停不下脚步,虽有点气喘吁吁,但前方有大片新翻的土地,地势也渐渐高了起来,作家们仍兴致不减,依山而上,突然这时又一大片桃林,白色的桃花如雪,村主任说是北京的园林科研单位新培育的品种,白色桃园在山坳里迷离般的清香幽静,仿佛大大的氧吧,给游人轻拂风尘,阵阵清新的空气浸润着人们身上的每一个毛孔。
静的能听到土地地呓语,突然传来了古琴声,大家顺着琴声往前走,看到了一个亭子,有一群穿古装的女子在起舞,花弄清影般一下把大家吸引过去了。
她们都是学生趁周年来这里踏青的,她们有的弹琴有的放歌有的跳舞,这时,你会觉得是古老与新生的一种融汇和交错穿行,她们让古老的南山焕发了青春。
村主任指着那个方向说,这是济运高速,还有小浪底大坝。这些洛阳人并不陌生,但站在南山上,一边迫不及待看山那边的秀丽碧波,一边看那被桃花淹没的古老的厚土,顿时感叹岁月的光泽里还有多少个故事。
我们再向前走,这是山的西面,或许快要和商山交错,和花石村的正对面。山的深坳处,有了更多的沧桑老树,这里真的古老幽静,想那四皓隐居,想那陶渊明想要前来拜访……。白色柏油路还在不断地延伸,那远处村庄的掩映,门楼的隐隐约约,苍茫中朦朦胧胧,让你迷离的眼睛看不够。
正午的阳光向东向北向南都围在其中,晒的暖暖的。村主任指着远处说,那个地方是商山寺,四皓就住在那里,有专家考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以他们为原型写的。看来陶公是真的羡慕四皓的隐居,并成为他心中最理想的生活。
四皓文化存商山
作家们跟随村主任,从南山转到了北边商山的接壤处,看到了商山寺。
商山寺是座数百年的古刹,建筑在一片神奇瑰丽的花石头上,旁边有古木参天,庄严肃穆;它的后背紧靠着商山,面朝商水湖;由西向东流淌的商水河依偎着古刹北折而过。
极目远眺,南山逶迤蜿蜒,林茂花红,一阵阵鸟语飘进耳畔,叫出满眼春光,这其实就是块风水宝地,.“商山四皓”选取到此,难怪陶渊明要前来一饱眼福。
根据有关记载和传说,他们都是济源人,也有其他记载和说法)。
在《四库全书》和《怀庆府志》均记载了:“汉,四皓者,皆河内轵人也。”当时的轵县,相当于现在的济源市。秦朝时,四皓者迫于暴秦“焚书坑儒”,遂避隐济源的商山中。汉初他们己成为80岁左右的老翁,人称“商山四皓”。“
东汉刘邦曾垂暮想请他们出山为官,但被他们拒绝。一直到刘邦登基后,立长子刘盈为太子,封次子如意为赵王。刘邦见刘盈天生懦弱,才华平庸,而次子如意聪明过人,才学出众,想要废刘盈而立如意时,在刘盈的母亲吕后的请求下,四皓决定入宫辅佐太子。
在一次宴会中,刘邦突然见那四个陌生的老人,虽都八十开外,胡须雪白,但衣冠奇特,精神焯铄,非常惊讶,问起他们的来历,四人道出自己的姓名。刘邦才大吃一惊。当明白了四人来历,终于打消了自己的计划,并再次诚邀:"今后劳诸位今后辅佐太子了。"不料,四人向刘邦敬酒祝寿之后就彬彬有礼地告辞而去,再次归隐商山。
聂主任有声有色地讲述,虽为历史传说,而听的人都仿佛置于历史的时空中。细想,如此的林茂草丰,泉水叮咚,花香鸟语,五光十色的花石,这么赏心悦目,如果能在这里寄情山水才真是人生幸事。
四皓在商山寺,粗布短衣,自耕而食,粗茶淡饭,归隐到颐养天年时。他们仙逝后,都葬于济源。绮里季葬于轵城绮里村,有清末立的绮里季墓碑;东园公、甪(lù)里先生、夏黄公三老葬于承留三皇村,该村因三皓葬于此初名三皓村,后来谐音叫成了三皇村,现在该村还留存有三皓墓。
两千多年了,商山四皓的故事被世世相传,这里的人们以他们为自豪。
陶渊明欲拜四皓墓
陶渊明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在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后,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
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对商山四皓早有推崇敬慕之心,在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陶渊明就打算同羊松龄一道来商山,专程拜谒四皓墓地,因临行前突然生病,不能同行,于是便写《赠羊长史使秦经商山》一诗,表达自己的心想往之以及崇拜的心理。
他写道:“圣贤留遗迹,事事在中都。岂忘游心目,关河不可逾。”
“闻君当先迈,负病不获俱。路若经商山,为我少踌躇。多谢绮与甪,精爽今何为;”
“紫芝驷马无贳患,贫贱有交娱。清谣结心曲,人乖运见疏。拥怀累代下,言尽意不舒。”
这首诗,陶渊明表达了有病不能前去瞻仰四皓以及中都圣贤的遗迹表示遗憾,他希望友人路过商山的时候,一定要稍做停留,耽搁行程,专门到四皓墓前祭奠,代替自己表达崇拜和哀思之情。同时他也想象到如圣人般的四皓隐居过的地方,应该是个世外桃源。“
由此陶渊明更美化了自己的想象:四皓隐居的商山深谷中,一定是远离了统治者争斗的中心,那里应该没有统治者横行霸道、横征暴敛,社会动乱,而老百姓能亲密往来,过着安宁幸福的生活。
据此,他把自己的思想和意境,完全融入到“桃花源序并诗”中,写出了旷世的《桃花源记》。关于这一点,民国时期的国学大师、北京大学教授陈寅恪曾在《桃花源记旁证》一文中指出:“陶渊明写作《桃花源记》的主要根据,即是来自如《赠羊长史使秦经商山》一诗和诗中所说由征西将佐归来后所谈的西北人民逃避苻秦暴政的情形。”
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期,距秦末汉初仅有100多年的时间,因此他在《史记》和《汉书》中关于商山四皓的记载应该说是真实可信的。
当年四皓一定不会想到,他们的行为受到陶渊明的崇尚和效仿,更不可能会想到他们为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一篇千古传读的《桃花源记》提供了原型;而陶公也不会想到,他因一个梦想而塑造的一个仙境也成为世代人的梦想,而他更没有想到,如今他羡慕的四皓隐居的商山脚下,花石村正在打造世外桃源,若有仙灵,请陶公到此一游吧。
金村银村不如花石村
这里从古至今流传着这样一首妇孺皆知的村名谚语:“金花石,银杜村,珍珠玛瑙栲栳村。”谚语里言说的“金花石”就是现在的花石村。
终于看到了花石村,听村主任说,这里还正在打造几个工程,花石是这里地貌特有的石块,只见吊车,推土机,工人用巨大的花石搭建商水桥廊,旁边原来的天然湖塘将改造成美丽的人工碧湖,不远处白墙青瓦依次整齐有序的二层楼院就是今日花石村。
可以想见,四皓隐居于此,居高临下,闲时下来在湖边垂钓,放下鱼竿到村中走走,该是多么惬意。
花石村位于济源市西南部山岭区和平原区的“门槛”位置,进村即进山,出村即平原。村里有4.3平方公里的土地,880亩耕地。
村有南山,山有“愚公”河经过,村北有商水湖,湖水碧波荡漾。不远处是一片红艳艳让人垂涎欲滴的草莓园。
当采风团步入花石村里,花石村因五光十色的彩石得名,村庄也因石显得古朴典雅。街上有花有水,院中有车有房,家家户户干净漂亮。
这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吗?不,它比那个幻想中的桃花源更真实更诱人。如果说,作家笔下的桃花源是山水桃花天然的美,而花石村的桃花源是无数村民用汗水智慧创造的美。
花石村的今日正一步步实现陶渊明先生没有实现的理想。因为花石村有一个好的带路人,在村民眼里,他是一个有经济头脑、敢干、稳重、乐于奉献的人,他能够将村里的大事小事都办得很好,他就是花石村“主心骨”党支部书记周全喜。
他们还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几年来他们通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一步步的改革组合,使农民获得集体资产升值收益正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合理性途径之一。
花石村经历了三次改革的跨越,三次跨越得到了三次的飞跃发展。第一次,花石村打破“三级(乡、村、居民组)所有、队(居民组)为基础”的格局,把6个居民小组,合并成2个居民组,以便于统筹规划管理,在全乡率先实现了农业机械化耕作。第二次,花石村推进土地流转,土地经营权全部收归集体所有。第三次,花石村主动承担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国家级试点任务,先后成立了济源市承留镇花石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济源市花石乡村休闲旅游专业合作社,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发展新模式。
每次跨越发展,无论是村容村貌还是集体收入、农民收入,都发生了显著变化,群众实实在在尝到了改革发展的甜头。
周全喜那天有事,我们没能见到他,但眼前的花石村,春能赏花、冬能玩雪、夏秋采摘和戏水,一个新的“都市生态农业”一定有他无私的奉献。
新型的农业经营体系给花石村助添了腾飞的翅膀,农民年收入人均两万以上,未来花石村真的会成为淌金流银的“金花石”。
花石村的南山、商山如一道弘拱,圈住了地气人气财气,商河、愚公河流出了春暖花开五彩缤纷,花石特色,廊桥湖泊,使村庄鸟语花香,安宁祥和。采风人员无不沉浸其中。
聂敏正笑着说;花石村的村民福、村庄福、山富水富,还不是我们心目中的世外桃源”他的话让他身旁的作家们都惊愕起来,“你们心目中的世外桃源是什么样呢?”大家不约而同地问。
“村里人安居乐业,城外人来此赏花旅游体验人间仙境。这才是新时代新农村的桃源之梦,也是我们共同需要的一种生活。”
这个刚刚丢下鋤把,从土地里走来的庄稼汉子,浓浓的家乡音里,不仅满腔热情还有如此的胸怀,听了他描绘的花石村的未来,人们的眼睛里都透出敬佩惊喜和祝福。
夕阳西下时,就要离开了花石村,所有的脚步都迟迟不愿离去。如果说在陶渊明世外桃源里,武陵渔人从发现了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到再寻桃源,我们的采风之行才仅仅是看了开头,我的桃花源梦才刚刚开始,我渴望有一天我也可以成为一个小住而长乐的花石村人。
长烟碧空四皓,沃野千亩桃花。远山黛眉花村,但等仙境映霞。曾几何时,陶公的桃花源给了我们巨大的影响,成为后人的一种向往,一种思想文化的传承,更成为我们精神世界里的一种追求。而花石村人用而理想和双手,用努力和奋斗,必将酿出酿出浓浓的桃花源的美酒,给浮躁的荒漠中的人们精神上一种甘露的慰籍。
我们难忘,一个漫着花香溢满仙境,将要给我们提供身体与精神完美寄托的村庄——花石村。
2019.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