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时,我们曾经有一个对话和承诺——18岁之前,妈妈每年跟你一起写一篇总结。转眼10年期到,就在2023的岁末把这一篇作为你即将成人的祝福吧。
回顾近十年的总结时刻,踌躇满志时有,辛苦奋进时有,焦虑彷徨时有,或自我鼓励或自我调侃、自我规划,自我思辨……
但今年,我突然觉得这总结有点力不从心,近一年的疲于奔命,思想陷入荒漠,文化体力耗尽,记忆力退化严重,这是一个还在不断挣扎却又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的,妈妈老了。
而你还没长大,但正在狂奔着向前,呼喊着长大。
这一年多,家搬到学校附近,不住校了,不满也多了。我一直希望你有好的生活方式,健康的饮食习惯,不贪念,不虚妄。青衣布鞋至,清风明月行。
但我忽略了,你生长的时代灯红酒绿,浮世繁华,互联网喧嚣,信息爆炸。成人都很难淡定从容,更何况一个孩子。
最近听吴军介绍他读卢梭的《爱弥儿》的感触:就是要把孩子当作孩子。
卢梭把一个人从婴儿到青年的教育分成了4个阶段,即2岁以前的婴儿教育阶段,2~12 岁儿童的感官教育阶段,12~15岁少年的智育教育阶段,以及15~20岁青年的德育教育阶段。不同年龄和成长阶段的孩子,有不同的诉求。
我突然就释然了。是的,让孩子成为孩子。我看见你,就像看见我自己的青少年时代。渴望独立,渴望展翅,偶尔自我,时而无助。但都要经历穿越迷雾,突破黑暗,破茧成蝶的历程。
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心智,无法逾越,也无人能替代。15-20岁,已经具备基本的生活技能,社交礼仪和学习习惯。有些决定需要自己去做,有些苦必须亲身经历,有些伤必须自己承受。才能体味成就,体会成长。
所以,在没有成人之前,该贪吃油辣就贪吃,想睡懒觉就睡,想不运动就不运动,想不收拾房间,就随它乱七八遭,想独自旅游就独自出发,当然妈妈还希望你有看中的男生就谈一场不管不顾的恋爱……
因为时间就像绳索,会越来越捆住你的手脚,牵绊越来越多,就越来越不能自由的尝试和探寻。
我们在择校时曾经讨论,生活中的探索可以无上限,但需要有底线。在安全法律道德底线上,在资源允许的情况下,无尽探索。
生活的趣味也在于此,比如你独自去大理看日出,独自去武汉听演唱会,还要规划成年之后的系列旅行。
我们曾经有一场在车里的谈话,关于吃苦的观念。这个年代我们还需不需要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是不是只有苦尽才能甘来,吃苦之后的成果才有意义?是一定要设立一个踮着脚尖才能够的着的目标去奋斗人生才有意义,还是不设目标随性轻松的生活,自给自足自得其乐?
我们这一代人是背负西西弗斯的命运。大都被鲁迅的“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要被生活所累”洗脑。但我也觉得,如果能轻松的应对生活和欲望的平衡,为何不能安逸的生活?
但如果问GPT吃苦的含义,它会告诉你如下的信息。
①长时间聚焦于某事:吃苦的本质是长时间为了某个目标而聚焦的能力,这种状态下可能会放弃娱乐生活、无效社交和无意义的消费生活,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忍受的孤独和不被理解。
②自控力和自制力:吃苦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辛苦,更是精神上的考验。它需要强大的自控能力和自制力,能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坚韧不拔的态度。
③坚持和深度思考:吃苦的过程也是不断学习和提升自我的过程,是对目标的持续追求和对困难的深入思考。这是一种坚持能力和思考深度的体现。
④超越物质的束缚:吃苦并不仅仅是因为物质条件的匮乏,而是能够超越这些外在因素,通过自我努力改变现状的精神力量。
⑤精神的磨砺:"吃苦"的另一个含义在于精神的磨砺,即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屈不挠,通过经历逆境和精神上的锻炼来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综上所述,"吃苦"的真正含义涵盖了身体上的辛劳、精神上的磨炼、自控力的培养、持久的努力以及对目标的坚定追求等多个层面
所以,我觉得吃苦是一种技能和素养是需要训练的,就像会做菜和会开车一样。可以不用这项技能但我们需要具备这个技能,以备不时之需。
24年正在随着时钟滴嗒走来,阳台外,炮竹烟花不断,窗边车水马龙。24年妈妈仍有希冀。希望自己读书或运动,精神或肉体要始终有一个在路上,希望自己除了搬砖还能尽可能的陪伴,突破眼界和信息的茧房,能跟上你们的时代,终身学习不断成长。
24年妈妈希望,在你这个年纪要轻装前进,不负繁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