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旧文]叶朗:谈读书与学术论文写作

[旧文]叶朗:谈读书与学术论文写作

作者: 羽觞yy | 来源:发表于2017-01-08 10:40 被阅读49次

    2012-04-14 00:06:20

    第一部分:读书

    读书要掌握三个要点:

    1、 多读经典著作、大师著作

    2、 细读经典著作、大师著作

    3、 善于抓住书中最有原创性、启发性、包孕性的东西

    具体解释如下:

    1、 多读经典著作、大师著作。

    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这些经典著作必定是某个时代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当今社会盛行快餐文化、流行艺术,而提倡阅读经典并不是反对快餐文化,而是反对用快餐文化代替经典。多阅读经典,自己的品味便会提升,而习惯读三、四流作品,就会让自己的品味也逐渐降低。比如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里面的女主角马蒂尔德,为了偿还债务,在所处环境的影响下,由原来的高贵动人变得平庸世俗。又如前苏联著名导演塔可夫斯基,他很小的时候就在母亲的引导下阅读《战争与和平》,于是,这部小说的品味变成为了他以后阅读品味的标准。

    2、 细读经典著作、大师著作。

    细读也叫精读,意思是要读懂、读通、读透。一个人要打下做人和做学问的功底,就必须精读几本书。古时候有一种赞美人的说法是“一目十行”,但实际上“一目十行”之人最多不够是名士,很少能成就大学问的。所以,读经典著作不能求快。

    3、善于抓住书中最有原创性、启发性、包孕性的东西

    最有原创性是指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理论的核心区域。譬如近代美学家朱光潜和宗白华,在他们的美学文章里都表达了美学引导人追求更有情趣、价值、意义的人生,美学离不开人生的理论观点。搞理论的要有一种理论感,就如搞电影的要有一种电影感,这样才能抓住著作中最有价值的东西。

    而包孕性便是指文章中丰富的内涵。

    第二部分:学术论文的写作

    在学术论文写作过程中(尤其是硕士和博士论文),多年的写文章经验,我总结了一下八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对学位论文决不能掉以轻心。

    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是一个人文化素质、学术水平、创造性、学风的体现,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否能够做学术,应当成为一个人治学道路和人生道路的里程碑。

    缺乏对学术的渴望,对学术的热情和追求,把学术摆在生活中很低的位置,就写不出学位论文。

    多去了解本学科及相邻学科的最新动态,平时可以写点小文章:如读书笔记,日常体会等,然后从众多小文章中总结提炼出新鲜的东西。

    二、选好题目是关键

    要对研究领域做比较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哪些领域的研究还是空白,哪些领域的研究有很大发展空间。

    经常选题的误区有:

    1、 选自己熟悉或做过的题目

    2、 选现在最热门的课题

    我们在选题是应当注意:

    1、选题最好能与本学科建设结合起来,譬如艺术学,可以从当代社会发展对艺术学提出哪些迫切挑战为切入点。

    2、选题必须要有足够丰富的材料

    3、选题后写出的文章应该做出新意,尤其是博士论文,避免简单重复前人、今人说过的话,不要做低层次的重复。

    4、选题应该是自己现有的功底和学力能够掌握的。

    三、注重第一手资料(即原始资料)

    最原始的资料最具有启发性,最能让我们产生新思想。比如关于老子的资料,《老子》一书便是第一手资料,而其他解读《老子》的书籍便是第二手资料。

    第二手资料存在两面性:引导你接近老子;但因为是彰显老子某一侧面,所以会遮蔽他的其他侧面,会影响你的观点和判断力。

    四、注重提炼论点。

    这是写文章最难的部分,也是论文成败的关键。

    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提高理论思维能力,而提高理论思维能力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阅读以前的哲学著作。

    缺乏论点的文章的表现:仅仅是基本资料的堆砌。所以,我们学且思,一边收集材料阅读材料,一边思考,开动脑筋,提炼观点,并且善于对自己产生的思想进行筛选,抓住其中有价值的东西,展开并且深入探讨。同时,提出论点需要有文献资料的根据以及自己的分析。要分析透十分不易,如王国维提到“隔”与“不隔”的观点,“不隔”很形象地表达了分析透的状态。

    五、在写作的全部过程中要继续不断的往深处挖掘。

    如郑板桥的艺术三阶段“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写文章要增加文章的深度、厚度以及理论色彩。

    六、采取“慢——快——慢”三段式。

    第一个慢:确定题目要慢。如前所述,确定题目是成败的关键。

    第二个块:题目一旦确定,应尽快收集资料并且提炼论点,写初稿,动手要快。这涉及创新度问题,否则慢于别人,极有可能会晚于别人发表同一观点。

    第三个慢:最后交稿要慢。要反复修改,尽可能完美,达到现有水平的最高高度。文章反复修改的目的,在于加强薄弱环节,增加意蕴,同时删掉多余的东西使文章更加简洁,流畅。交稿前的反复修改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学风问题。

    1、学术界抄袭的学风,我们应该严格杜绝,与之划清界限,引用前人的论点和资料均要注明出处。

    2、文章中的任何论断都要谨慎,不要通过个别事例得出普遍结论。比如,一个仅在美国度过5年书的中国人就妄加评判美国的教育,我在中国读了几十年书都不能妄加评判中国教育。

    3、要有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转引别人文章中引用的另一人的观点时,一定要去核对。

    八、学风问题。

    古人有编文选的习惯,比如散文选,但这样涉及的面有些窄。又如大学语文,是按文学史的发展范畴来编写,对于提高写文章能力而言,有了过多的诗歌小说先秦文章,对提高文学修养很有帮助,但是对写文章的提高帮助不大。而朱光潜的观点是,大学语文应当教人写文章。

    于是,我编写了近一年的,即将出版的《文章选读》一书,针对这一目的,收入了十几类有思想有学养,风趣,简洁,干净,明白,通畅的大家的文章,目的就是告诉大家怎样写文章。

    文章应当要简洁,精炼地把事情说清楚,文字虽少,但包含的意蕴要丰富,要有海阔天空的气象。简洁风格、明白通畅是写作的极高境界,而当下不好的文风,是用晦涩的语言纹饰浅显易懂的话题。

    同时,文章要有适度感和分寸感,引经据典,发表评论不要过度,尖锐过度便成了刻薄,议论过度变成了浮华。爱因斯坦的书信,讲演总是很简洁,但又很深刻,有着光风霁月的气象。

    文章会彰显一个人的人品,趣味,格调,胸襟,精神境界。刘熙载说过,诗品出于人品,“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也”。

    譬如蔡元培先生,其人其文都有一种光风霁月的景象。

    又如冯友兰先生:善于对讨论的问题一层一层分析,细腻而不繁琐。

    朱自清的文章,明白通畅,舒展自如。闻一多先生《论庄子》

    这些前辈学者,是真正的大师,他们的文章和文风,让人向往和追求。

    最后,从写文章的角度推荐12部书:

    《论语》

    《庄子》

    《史记》

    《世说新语》

    《红楼梦》

    《古文观止》

    《人间词话》

    《新世训》冯友兰

    《文艺心理学》朱光潜

    《傅雷家书》傅雷

    《美学》黑格尔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勃兰兑斯

    ————————————————————————————————————————————————

    【小引写在后面】

    我这个人从小就不爱读书,总觉得字太多,看着烦。但这段日子读了好几本不同的书,发现读书真的存在一种乐趣,特别是当你融入平常生活中的感悟,真真切切地读进去时,书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人生体悟。好多想不明白的道理,好多不知道该怎样走的路兴许就恍然大悟了呢。读书真的是一种心灵的洗礼。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旧文]叶朗:谈读书与学术论文写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yeqb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