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收拾电脑的时候,偶然看到自己两年前写的文档。文中写的尽是心里难受、不痛快,然后就是自己对自己的一阵安慰。读这些字的时候,我皱着眉头,嘴角微笑,漏出了老妈妈慈祥的笑容。心想这孩子咋了,两年前经历过啥呀,咋就这么难受,这么痛苦。结果是啥也想不起来。
但就在那个时候,我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就是自己写下的这些字没有任何意义。柴静在她的新书《看见》首发会上说,她在看她20多岁的日记的时候,每一篇都写着满满的愁绪,但是丝毫不知道为什么会这么愁。她说:那时候的小柴到底经历过什么呀?也就是在看我以前的文字的时候,我也突然发现这个问题,就是通篇尽是抒情,写怎么怎么难受,怎么怎么不痛快,但却丝毫没有事件、人物和细节,这样的文字现在读来就好像是笑话。
这不禁让我思考,怎么去写字,写字又是为了什么。
在过去的十几年,写的文章最多的就是应试作文。记得高中的时候,两节语文课写一篇800字的作文,我通常用不了一节课就写完了,为啥,因为太好写了,看见题目,然后思考立意,下面就是想论据,然后写一个华丽矫情的开头,因为脑子里没啥故事,所以怎么把一些老掉牙的例子用到这次的文章里变得异常困难。还记得临近高考的时候,我从网上买了套语文的提高视频,那里面讲作文的老师说,因为屈原啦、李白啦这些都用烂了,所以另外找了一些例子,比如虎门销烟的林则徐,但着眼点并不是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而是在他销烟之后的新疆流放以及在新疆的作为;还有闲情偶寄的李渔以及他的闲淡生活和爱情……这些素材的确和我身边的同学们明显不同了,写作文对我来讲依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既然不困难,作文得分也只是平均水平吧。记得高三的时候,我们班有个瘦瘦小小的女生,作文写得特别好,几乎每次模考的作文都会被当成范文发给我们,印象特别深的一件事是她有一次写了一篇童话故事,当然是有讽刺意义的,写得生动可爱。当时我非常震惊,感觉作文还能这样写?
初三的时候,我们换了一个语文老师,由年轻漂亮天天比美的女老师换成了一个有点秃顶的中年老男人,这个老师衣着不光鲜、讲课不生动、写字也不好看,所以我并不care他(实际已经是我们学校的最厉害的语文老师之一了)。月考结束后,答案卷发下来后,我一看作文咋这么低分儿,拿着卷子就冲到办公室了,进去就问是谁改的作文,我当年也是初生牛犊啊。一个低沉男中音就答:我改的,有什么意见吗?然后他看着我的作文说,太空洞,没有内容,只是喊口号,就值这个分。当时的我应该是十分气愤的,因为在他来之前,我的作文可一直都是高分呢。
现在终于明白什么是“空洞”了,也越来越不喜欢辞藻华丽却言之无物,只是说大话、空话、喊口号。这感觉就像一个小小的可爱的小孩,拿着一个比身体还大的喇叭在广播别人教他说的话,孩子还特别认真,一本正经,旁若无人。
蒋方舟说:记录本身已是反抗。是的,文字存在的价值在于它能够记录、表达、传递。如果文字失去了本身的记录和描写功能,而仅仅变成抒发和结论,那么文字本身就已经没有意义,失去生命。所以,写字,与其说是字,不如说是写人,写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写下人与自然与宇宙的关系。如果文字里不再有人而只剩下情绪,就像火化后的尸灰,冒着烟,早已面目全非。
写作应该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简单说就是人在什么时候做了件什么事,古今所有的文学作品,所有的文学体裁,无一不是围绕着人展开的,也只有这样的文字,才有意义才值得传递和阅读。
所以,写文章,不应该是一个机械的过程,应该为笔下的文字赋予生的灵魂,应该如实、朴实的记录下什么人、什么事,少点矫情,多点实在;少点抒情,多点描写;少点无病呻吟,多点事实论证。大概只有这样,当我们暮年,回首往事时,能从这些字里看到我们活过;在我们死后,能活在我们的这些字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