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2800 字,预计 6 分钟读完
最近由于各种机缘巧合,了解到了《孙子兵法》,于是近一个月都在读此书,虽接触不久也无深入研究,却也有几点感触颇深,且把这些初读感触记录下来。
《孙子兵法》全书原文 7000 多字,分为十三篇。整体读下来之后,可以把全书的内容和大致逻辑概括如下:
未战先算,知己知彼,知可战与不可战。
可战则先争全胜速胜,次则保胜。
保胜之法,先为不可胜,后为可胜。
可胜之法:
分数形名,奇正相生;
择人任势,避实就虚;
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治心治气,治军附众;
处军相敌,以地为助;
火攻用间,随机应变。
总的来说,就是打战,先算定能不能打(未战先算之法);如果要打,当然最好是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费一兵一卒就赢得战争(全胜之法);如果一定要短兵相接,就要兴师动众,所以要尽量快速结束战争(速胜之法);开战之前,先得稳固防守,再等待时机战胜敌人(不可胜之法);进入对战阶段,则要在军队管理、号令、地形、行军、火攻、用间等等方面做好工作,同时将领还要善于审时度势,避实就虚,随机应变。
所以《孙子兵法》是一部比较综合、宏观地讲述古代战争战略策略的书籍,我在没读之前,总以为这是一本讲各种奇谋巧计的兵书,实在是自己无知和偏见。
一、不战之法
《孙子兵法》对自己另外一个偏见的纠正就是这本书不是只讲「战」,更重要的是讲「不战」。战和不战都是战争的一部分,一场战争,从全局角度来看,并非只有无尽的战役和战斗,不战也是战争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不战之法首先就是体现在战前全局性的战略决策上。这场战争我要不要打,这个新领域我要不要进入。决策的思想依据就是《孙子兵法》第一篇《计篇》所提出的「五事七计」,核心即道、天、地、将、法。类似于商业中的PEST、波特五力、SWOT 之类的方法。其实最终的目的都是在于知己知彼,从而计算出自己的胜算。胜算大,就打,胜算小,就不能打。至于怎么样算胜算大,如何才是胜算小,《孙子兵法》没有讲,也没人会告诉你答案。因为无论是军事战争还是商战,甚至是个人的人生抉择,永远是复杂和不确定的。而从《孙子兵法》的角度来看,这些事情对于国家、企业、个人来说太重要了,是「死生之地、存亡之道」,所以「不可不察」;另一方面,降低不确定性的最好方式就是「未战先算」,「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孙子就是主张先从各方面综合考虑,算出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之后,再决定战还是不战;走一步看一步的方法至少在国家战争这件事情上是绝对不允许的。
所以在「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后,就自然会有战和不战的决策。而不战的决策,有时候往往就是上策。这就是不战之法。
战前有不战之法,战中自然也有不战之法。《九变篇》就有「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有的路不要去走,有的敌人不要去打,有的城池不要去攻,有的地方不要去争。也就是所谓的局部胜利和全局胜利的关系。很多事情其实只是一个暂时的诱惑或局部的小利,对于全局的胜利并无帮助甚至还可能因小失大。所以孙子说「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把利害关系考虑全面了,就会更加清楚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什么该放弃,什么该坚持。
由此,对于我们个人的启示也是很明白清晰了。公众号里曾经写过一篇《必经裁剪的人生》,与这点是类似的。
二、不可胜之法
不可胜之法,是在初读《孙子兵法》过程中,最刷新我认知的点。
首先,什么是不可胜之法?《形篇》对此作了专门的论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简而言之,不可胜就是先确保自己利于不败之地,再简单点说,就是学会防守,尤其是在自己实力处下风的情况下。
为什么要先学会防守?因为「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我觉得这句话太重要了。要战胜敌人,要同时具备两方面的因素:你做足准备;敌人露出破绽。在战场上,拿下敌人的方式就是等对方露出破绽,然后一击致命。这固然好,但却属于最理想的状态,要做到很难,所以孙子说「可胜在敌」,敌人如果不犯错,你就永远没机会赢。
所以我们调换一下视角,从自己的角度来考虑自己怎么样可以不露破绽,不被敌人一击致命。于是就有了「不可胜在己」。先确保自己是不可被战胜的,是利于不败之地的。这里「不败」是一个挺微妙的词,「不败」并不等于「胜」,不败只是别人无法击败你,但是不代表你可以击败别人。你要击败别人,还得看别人有没有暴露弱点,并且你还要能准确抓住反击的时机。
在足球比赛中,我们也能看到很多教练采取「防守反击」的战术打法。之所以用这种战术,一方面是从自身情况考虑的结果,比如阵型实力上,确实是攻若守强,那么就进一步突出自己的优势,保平争胜,这就是「守则不足」。另一方面,有很多强队也会用这类战术,比如2018年世界杯冠军法国队。足球比赛的强强对话,往往会更加保守,更加谨慎,因此都是立足于防守,进攻也不会投入太多兵力,通过不断的传递和跑位,耐心等待对方防线出现一丝破绽,然后一蹴而就。典型的如2014年世界杯决赛德国和阿根廷的比赛。
然而孙子所讲的不可胜,不是一味地龟缩防守,「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防守的目的最终还是为了赢,否则战争就进入了没有尽头的拉锯战了,也不符合孙子速胜的思想。只是这一攻一守之中有一个先后主次的逻辑。
不可胜之法,主要在《形篇》论述,但是在初读的过程中,发现其实这个思想其实贯穿全书。
个人感触比较深的是《地形篇》:「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其中,通就是可以来可以往,挂就是可以来但是难以返。从不可胜的角度,先处通形,可进可退,可来可往,则不可胜几率更大;若处挂形,则处境被动,一旦受敌,大概率成为敌人囊中之物。当然,能处隘形或险形是更好,但是这些往往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很多时候轮不到你来处。所以一通一挂,其实背后也暗示如何让自己先为不可胜,也就是挂形勿往,通形先居。先处通形,这样其实也是立足于防守,再伺机而动的思路;最差的情况是攻守都不足,至少最后还有一条退路可走。
通挂之形,不仅对军事战争有意义,对我们个人也同样有意义。尤其是涉及到人生抉择的事情上,虽然有些人生问题的选择分析不出好坏,但有些人生选项背后就对应着通挂的道理。例如换工作跳槽的时候,在A公司和B公司的offer之间做选择其实就是通挂的抉择。例如即便当前给的待遇和条件丰厚,但是把眼光放长,这家公司的业务、发展势头、能真正给到你的平台和机会,会不会让未来的你在市场上会有更强的竞争力,能创造更大的价值?如果是,那就是通形;否则,就是挂形。同理,婚姻也有类似的通挂之说吧,或者从某种程度来讲,婚姻本身就自带挂形属性?!
总之,不可胜之法,是一个简单朴素却又很有用的人生指导。大家都想成功,都想赢,但是如何赢?《孙子兵法》给的回答是「先为不可胜」。而不可胜在己,所以这个问题回归到最本质的一点,还是要回答为什么是你可以赢——答案在你自己身上。在我们人生道路上,是否学会过「防守」,是否考虑过什么是属于我们自己的「防守」。而后才会有「进攻」呢。
三、未读尽之处
《孙子兵法》虽然7000余字,但未读尽之处还有很多。例如军争虚实之法,也不是一月半月就可以读懂理解的。而且书中或许还有很多融合交汇的思想,甚至有互相矛盾之处也不是没有可能。
总之是本好书,有些或许对当代的我们或许已经失去借鉴意义;有些或许受限于我们的经历、学识,尚未能懂;有些或许就是平平实实,朴素简单,实用却往往被我们所忽略。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书可以被奉为经典的原因,因为这样的书,有生命力,在每个读者心中能生根发芽,常读常新,不断生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