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有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此段至理,描绘设计了大道的基本情况,也是上善社会所应有的样子。大道,不自私,不贪不嗔不痴,为他人着想,考虑整个社会的利益,使各得其所。
这与佛教戒除贪嗔痴三毒是一致的。佛教更进一步,对治贪嗔痴三毒的方法就是戒定慧,这是每个人通过个人自律和修为可以达到的境界。
所以,得道之人即称为圣。儒教的圣人是入世的,终其一生要立德、立言、立功,而结婚生子也是为人子之道,即孝和有后(人类传承职责所在)。佛教则以淫为一切恶起之源,以斩断生死之流为旨归。悟道只是认识上到了,理上会了,进一步行上还要做到,并且自觉是基础,还要觉他使别人觉悟,达至大家都觉悟的境地才是觉行圆满。
佛教的理念是个人要成觉悟,要摒弃一切贪嗔痴毒,自然也要让自己亲近的人远离贪嗔痴毒,不结婚远离家庭也是防止三毒出现的修行方式之一。
觉悟了,才是走上大道,并且要在远行的路上时时看准正确的方向,不偏离大道主轴,不滑至歧路上去。
道不远人 得着会之。各得其所,得其所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