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和孩子作为“密切接触者”,在密闭的空间很容易就“擦枪走火”。
疫情期间前半段,我没调整好,为了盯住一有机会就看iPad的儿子,时常听到我穿墙破壁的呐喊声:“休息眼睛!”,“放下电话!”“又看电话了!才跟你说了,不准玩了!”,亚伦像老鼠疲于应付,我像猫疲于监管。
到后来,他反客为主,主动出击,看见我翻看手机,就走过来,阴阳怪气地学着我的样说:“休息眼睛!不要看电话!又看电话......”
我火冒三丈:“你存心的吧,我在工作!居然管起你妈了!说你不要看电话是为了你眼睛好!你妈刚有点时间看看电话,你怎么不去说你爸,你妈好惹是吧?……”情绪上来时活脱脱的一个恼羞成怒的家庭主妇,就差破口大骂了。
--看看,这就是对立情绪的负面磁场:你在坏情绪里,用“地狱模式”的语言和孩子交流;孩子在坏情绪里,听不进去你的要求、建议,更不可能做出积极正面的回应。要谈自主学习?“砰!”门关得死死的,理都不想理你。
让孩子有个好的情绪,我们的情绪也保持稳定,和孩子做有效的沟通,才能打开自主学习力这个大门,开始构建自主学习的地基--孩子愿意接受训练,之后才是给他方法,引导他上路。
划重点:情绪是打开自主学习力的大门,而亲子关系是自主学习力的地基。
我需要情绪稳定,所以老母亲得跳出来看问题,不能陷自己于具体的表象中。那样情绪崩塌是无限次循环的结果,是无解的。
所以,我们需要升维去认识自己的孩子,刷新对孩子行为认知的三个圈层:
表现层、能力层、核心层。

如果孩子表现出来 没目标、对自己没要求、拖延、畏难、怕输,动不动发脾气,这就是表现层的呈现;
实际上是因为能力层上,他缺乏自信、没掌控力、没有学习方法、没有情绪控制力,而更深层次的核心层上,他是自卑、没安全感、缺爱的;
如果“别人家”的孩子表现层呈现出自动自觉完成做作业、听话懂事、不乱发脾气、主动帮做家务,那是因为“别人家”的孩子能力层上有好的学习习惯、和父母沟通良好,有情绪控制能力,有自理能力;
核心层上,他自信,有安全感,得到足够的爱和信任、自立。
所以,儿子的表现层呈现爱玩电子产品、需要监管、和妈妈抬杠,能力层上是因为他的自控力和时间管理能力不好(我们每天有约定iPad时间),核心层原因是没有短期目标、缺乏自律性。
我们做父母的,要反思平时我们的教育是仅仅从外层表现去要求孩子,还是在满足了孩子内层需求后自然呈现,再反诸求外的?
简单地讲,就是我们批评的都是表层现象,深层原因不帮助孩子解决,就是无用的、宣泄情绪而已。而反思孩子核心层的缺失,我们自然就会反观作为父母的我们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陪伴不够导致孩子孤单、苛责孩子导致孩子自卑、夫妻吵架导致孩子没安全感。。。。这些都是父母的责任;而亲子关系好的家庭,孩子核心层饱满健康,父母更多关注的就是孩子能力方面的缺乏:应该如何训练孩子具备某些能力,就成为我们的关注点,而不是纠结于孩子的行为,(所以,我们往往看到,亲子关系好的家庭,孩子哪怕有些能力不具备,但是大的方面很少会出现问题。)
有理性的认识,把把怒火就发不出来了,亲子关系自然更趋和谐融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