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2月24日,阜新市被确定为中国大陆第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迄今为止,阜新市的转型之路已经走了十余载,而在寻求经济复苏的同时却很少对当初遗留的矿区环境问题做出系统的举措,随着煤炭资源的大量开发,作为有百余年开采历史的老矿区(1897年开采),阜新矿区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矿区生态环境的修复治理当是重中之重。针对矿区生态环境的修复治理的现状,土木寰英团队在土木工程学院李宛珊老师的指导下决定以阜新海州露天矿区以及周边地区为例开展对矿区地质生态环境治理现状的调查分析。
准备就绪,出发实践
7月9日,土木寰英团队小组成员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后,对海州露天矿地区环境进行了分析,并经过认真的商讨之后,实践团队拟定出了一份简明切实的调查问卷。目标是对矿山公园附近居民和阜新市城区居民以及矿区周边居民这三个主体进行走访及问卷调查。待准备工作就绪,这个青春阳光,积极向上的团队正式踏上了对矿区地质生态环境治理现状的探究之路。
实地观测,多方调查
首先,小组成员结合网络资料以及本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和建筑环境专业提供的相关知识,对海州露天矿地区进行了实地观测调查。海州露天矿——一个长4公里、宽2公里、垂深320米的大矿坑,存在地表变形、矿坑滑坡、矿坑水害、残煤自燃等多种地质灾害隐患。在现场实践的团队小组成员发现,矿坑南部矸石自燃,冒出缕缕白烟,大风吹来,黑尘飞扬,污染依然十分严重。同时,煤矸石的堆放还破坏了原地貌植被。煤矸石自燃时产生了有毒物质,使周围植物生长缓慢、生长量降低,周围草地植被种类减少、虫害增加,对矿区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7月10日—15日,小组成员对矿区周围空气环境进行了观测记录。由于阜新市温度较高,煤矸石的含硫量达到了1%(含硫量大于10%时就极易发生自燃),而煤矸石自燃时会产生大量SO2、CO2、CO和H2S以及一定量氮氢化合物和苯等有毒物质,因此在此期间虽有阴雨天气,但空气质量仍然很难得到改善。煤矸石堆积已经是造成城市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观测调查结束后,小组成员对周边行人进行了采访和问卷调查。其中,一名退休老矿工表示,“这里从50年代开始到05年破产,变化太大了,现在煤没有了但是环境污染还是很严重,但是也比以前好太多了。原来的时候一到南风天,黄色烟雾裹着尘土就刮到了市里,衣服、被子都只能在屋里晾着。”当问及环境治理的问题时,老人说:“现在矿井附近种的都是槐树,别的地方有沙棘、松树,环境改善的很好了,你看那些沟都是排水用的。”
其后实践团队通过对矿区周边居民开展采访和问卷调查,进一步了解了矿区地质生态环境治理的现状。
调查结束,汇总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老矿区生态环境治理在近几年已经取得不错的成果,但是环境污染作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对于阜新来说依旧很严峻,因此我们对于环境治理不能有丝毫懈怠。
在问卷调查和网络资料的基础上,小组成员得出:要想将海州矿坑这一工业遗迹打造成阜新旅游新亮点,从而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矿坑”衍生出的系列地质环境问题仍需得到关注、治理,以实现真正的“无烟尘、绿覆盖、有景观、显特色”;矿区周边环境存在修复美化问题,例如在发电厂的映衬下太阳能和风力的路灯显得不伦不类,需要及时解决;矿区周边水质污染问题突出,细河受到轻度污染,矿坑水排放使地下储水结构破坏,造成市区周围区域水缺乏;矿区附近大气污染问题严重,造成了空气质量的下降,给矿区居民的身体健康带来了不利影响。就这主要的四点,调查团队提出了以下几点初步建议:
(1)煤矸石是制造水泥的良好材料,在加大力度利用煤矸石资源的同时,加速治理矸石堆积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
(2)在矿区复垦为绿地后在老旧矿区排土场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发展高科技农业种植业,从而更实际的解决矿区绿化问题,恢复生态环境,同时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
(3)矿区内部还应着重治理矿坑内水患,大力改善水环境,恢复完整的生态环境结构,以解决城市和农业用水,并保障居民健康;
(4)矿区内部余煤自燃点和暴露在大气下的地下基岩会造成重粉尘污染,给居民健康带来不利影响,因此覆盖修复仍要加强。
通过此次调查,实践成员领悟到,矿区绿色开采是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开采过程中,要预防或尽可能减轻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并最大程度地保证矿区居民的身体健康,这也为煤矿开采后的环境修复治理与后期转型提供了条件。
总之,环境的保护与人民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即实施绿色开采,这是实现我国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