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应该知道的古代计时

应该知道的古代计时

作者: 布达拉的朝圣 | 来源:发表于2017-02-09 23:15 被阅读0次

古代计时方法

应该知道的古代计时

一:关于计算时辰的方法:

1、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2、二十四时辰制

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3、十时辰制

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

4、五时辰制

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5、百刻制

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6、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

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应该知道的古代计时

二:计算时间

1、时辰———十二地支纪一昼24小时为十二时辰:

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

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

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

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

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

9时至11时为“巳时”

11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

中午1时至3时为“未时”

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

9时至11时为“亥时”

2、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

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

3、刻———古代用漏壶计时

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

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时43.2分

应该知道的古代计时


一:天干地支相关介绍

1、天干地支简介: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辞源”里说,“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枝”。

十天干: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十二地支: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注:十二地支对应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 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

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天干地支在我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

2、古今对应:当时使用的岁星体系和现在的干支体系存在着如下对应关系:

天干:  干者犹树之干也。

甲:焉逢——像草木破土而萌,阳在内而被阴包裹。

乙:端蒙——草木初生,枝叶柔软屈曲。

丙:游兆——炳也,如赫赫太阳,炎炎火光,万物皆炳燃着,见而光明。

丁:强梧——草木成长壮实,好比人的成丁。

戊:徒维——茂盛也,象征大地草木茂盛繁荣。

己:祝犁——起也,纪也,万物抑屈而起,有形可纪。

庚:商横——更也,秋收而待来春。

辛:昭阳——金味辛,物成而后有味,辛者,新也,万物肃然更改,秀实新成。

壬:横艾——妊也,阳气潜伏地中,万物怀妊。

癸:尚章——揆也,万物闭藏,怀妊地下,揆然萌芽。

地支:支者犹树之枝也。

子:困敦——孳也,阳气始萌,孳生于下也。

丑:赤奋若——纽也,寒气自屈曲也。

寅:摄提格——髌也,阳气欲出,阳尚强而髌演于下。

卯:单阏——冒也,万物冒地而出。

辰:执徐——伸也,万物舒伸而出。

巳:大荒落——巳也,阳气毕布已矣。

午:敦牂——仵也,阴阳交相愕而仵

未:协洽——眛也,日中则昃,阳向幽也。

申:涒滩——伸束以成,万物之体皆成也。

酉:作噩——就也,万物成熟。

戌:阉茂——灭也,万物灭尽。

亥:大渊献——核也,万物收藏,皆坚核也。

天干地支计年月日时

年:每个干支为一年,六十个干后,又从头算起,周而复始,循环不息。由甲子开始,满六十年称做一甲子或一花甲子。称为干支纪年法。

月:正月是由寅开始,每个月的地支固定不变,然后依次与天干组合;由第一年的正月丙寅月、二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从甲子月到癸亥月,共六十甲子,刚好五年。

日:由甲子日开始,按顺序先后排列,六十日刚好是一个干支的周期。

时:由甲子时开始,但记时的地支固定不变,每天十二个时辰。

应该知道的古代计时

相关文章

  • 应该知道的古代计时

    古代计时方法 一:关于计算时辰的方法: 1、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

  • 古代计时法

    —天干地支,12时辰,24节气,12生肖和五行八卦 古代计时方法 一:关于计算时辰的方法: 1、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

  • 20-网络时间服务和chrony

    本章内容 ◆ 计时方式◆ 网络时间协议◆ 实现chrony◆ 时间相关工具 古代计时方式 现代计时方式 时间同步和...

  • 古代中国的计时工具

    除了大家熟知的壶和日咎外,古人还发明了香钟(一说是在公元6世纪): 就是以特制的模子制成盘香,盘香粗细均匀,燃烧时...

  • 高中生应该知道的古代丧礼常识

    原创作者:景慧颖 连载于《语文报》 古人言“礼莫重于丧。”丧礼的内容与形式可以用“繁文缛节”一词来刻画...

  • 太和殿[原创]之二

    之二 日晷与嘉量 日晷是古代利用日影测定时刻的计时器。 嘉量是古代的标准量器。 ...

  • 347句古代经典名言,你应该知道(一)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 2、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3、权,然后...

  • 347句古代经典名言,你应该知道(二)

    21、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 22、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 347句古代经典名言,你应该知道(三)

    4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42、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43...

  • 347句古代经典名言,你应该知道(四)

    6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 6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6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应该知道的古代计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ynwi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