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图的使用
当接到这样的需求时,第一时间我想到的就是使用Redis来应对这样的需求,用户一年的签到记录, 签了是 1,没签是 0,要记录 365 天。如果使用普通的 key/value,每个用户要记录 365 个,当用户上亿的时候,需要的存储空间是惊人的。而这时Redis的位图数据结构就派上用场了,这样每天的签到记录只占据一个位, 365 天就是 365 个位,一个字节是8位,也就是一个用户签到一年,差不多46 个字节就可以完全容纳下,这就大大节约了存储空间。
位图不是特殊的数据结构,它的内容其实就是普通的字符串,也就是 byte 数组。我们可以使用普通的 get/set 直接获取和设置整个位图的内容,也可以使用位图操作 getbit/setbit 等将 byte 数组看成「位数组」来处理。
操作:设置(setbit)和获取(getbit):
图片.png
操作:统计(bitcount)和查找(bitpos):
图片.png
以上就是Redis提供给我们位图的数据结构,当然还是其他操作,这里就不再赘述,下面来讲一下另外一个需求,那就是统计网站的UV数据,当接到这样一个需求时,相信大部分程序员都会漏出自信的微笑,我用一个Redis的计数器就可以实现了,其实不然,如果统计 PV 那非常好办,给每个网页一个独立的 Redis 计数器就可以了,这个计数器 的 key 后缀加上当天的日期。这样来一个请求,incrby 一次,最终就可以统计出所有的 PV 数据。但是 UV 不一样,它要去重,同一个用户一天之内的多次访问请求只能计数一次。这就 要求每一个网页请求都需要带上用户的 ID,无论是登陆用户还是未登陆用户都需要一个唯一 ID 来标识。可能你会想到另外一个简单的方案,那就是为每一个页面一个独立的 set 集合来存储所有当天访问过此页面的用户 ID。当一个请求过来时,我们使用 sadd 将用户 ID 塞进去就可 以了。通过 scard 可以取出这个集合的大小,这个数字就是这个页面的 UV 数据。不错,这也是一个实现方案,但这个方案也有缺点,那就是数据量比较大时,如果你的页面访问量非常大,比如一个爆款页面几千万的 UV,你需要一个很大 的 set 集合来统计,这就非常浪费空间。
铺垫了那么久,其实就是为了引出这个解决方案的主角,那就是HyperLogLog,Redis 提供了 HyperLogLog 数据结构就是用来解决 这种统计问题的。HyperLogLog 提供不精确的去重计数方案,虽然不精确但是也不是非常不精确,标准误差是不到1%,这样的精确度已经可以满足上面的 UV 统计需求了。
操作:增加(pfadd)和统计(pfcount):
图片.png
大家看了会说,这部挺准确的,添加了3个,统计出来的就是3个,量大了就不行了
HyperLogLog 主要的应用场景就是进行基数统计。这个问题的应用场景其实是十分广泛的。例如:对于 Google 主页面而言,同一个账户可能会访问 Google 主页面多次。于是,在诸多的访问流水中,如何计算出 Google 主页面每天被多少个不同的账户访问过就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那么对于 Google 这种访问量巨大的网页而言,其实统计出有十亿 的访问量或者十亿零十万的访问量其实是没有太多的区别的,因此,在这种业务场景下,为了节省成本,其实可以只计算出一个大概的值,而没有必要计算出精准的值。
对于上面的场景,可以使用HashMap
、BitMap
和HyperLogLog
来解决。对于这三种解决方案,这边做下对比:
-
HashMap
:算法简单,统计精度高,对于少量数据建议使用,但是对于大量的数据会占用很大内存空间; -
BitMap
:位图算法,统计精度高,虽然内存占用要比HashMap
少,但是对于大量数据还是会占用较大内存; -
HyperLogLog
:存在一定误差,占用内存少,稳定占用 12k 左右内存,可以统计 2^64 个元素,对于上面举例的应用场景,建议使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