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话说乾隆年间,直隶武清县境内大旱,土地裂着一道道口子,像小孩子的嘴。庄稼如果再无水浇灌,这一整年的收成就算瞎了。
农民靠天吃饭,老天爷不下雨,只好依靠地底下的水源,人们纷纷开始打井。
有钱人家还好说,可以花钱雇人打井。就算天气再旱,也能保证人、畜及庄家用水。
穷苦百姓可就难了,根本没钱,请不起人打井。只能相互依赖,几家帮衬着,轮流打井。
可打井是个技术活,不是随便找一块地就能打出水来。因此,老百姓被旱情折磨得叫苦不迭。
江浙一带是鱼米之乡,自古以来就是富庶之地。有这么个读书人,姓孙明好古。
这年科举,他中了两榜进士,在当地小有名气。但因为家里穷,再加上此人不懂官场上的游戏规则,直到两年后,才被外放到直隶,顶了武清县令这么个实缺。
他骑着一头毛驴,带着一名仆童,一路上风尘仆仆,从千里之外的江南水乡,来到了直隶。
进入武清境内,孙知县发现,这里的旱情比预想中要严重的多。
田野里这时本应该是绿油油的禾苗,现在的农田基本上裸露着黄土。就算有的田地没绝收,秧苗也都像霜打的茄子,耷拉着脑袋。
见此情景,孙知县感到自己此行的重任。第二天,他就和仆童微服来到了乡下,进一步了解春旱的情况。
他们来到了三里外的王家庄,见路旁菜园里,一老一少正拧着辘轳浇园,就凑了过去。
王老汉知道新上任的县太爷来了,连忙放下手中的活计,跪倒在井台边,高声说道:“恕小人眼拙,请老爷多多包涵。”
孙知县赶忙扶起老人家,笑着说:“我没穿官服,现在不分官民,我看你这口井也出不了多少水,根本不够浇地用,也该淘淘了。”
孙老汉听罢,长叹一声说:“我早想淘淘了,可人手不够,又没钱雇人,难啊!”
孙知县听后说:“这样吧,你准备好工具,下午我派人来帮你淘井,一文钱也不要。”
下午,孙知县带着三班衙役十几个人,来到了王老汉家。人多力量大,很快就把井淘好了。
临走前,孙知县还把自己的毛驴送给了他,王老汉激动得眼泪都流了出来,逢人便夸,新任的知县体恤民情,爱民如子。
武清县民风淳朴,可以说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所以,平日里衙门也没有什么刑狱案件,于是孙知县除了处理一些公务外,几乎终日带领县衙里的衙役,帮百姓打井。
时间长了这也不是个办法,孙知县再有能耐,也解决不了全县农民浇地的用水。
这天,师爷来到堂前给他出了一个主意,何不祈雨请老天爷帮忙?孙知县受此启发,决定“以身试法”。
当地有这么个说法,五月十三是庄家播水日。孙知县决定就在这天开始祈雨。
前一天,他命人在各个十字路口张贴布告。大意是告知百姓,本月十三,孙知县要率领县衙一班人等在东门祈雨,届时望百姓最好不要前来围观,如非要到现场,请在十五丈以外静观。
老百姓见了告示都很奇怪,县太爷祈雨是为了老百姓,为什么不让围观呢?如要围观,还要退到十五丈以外,这是作何道理!
第二天辰时,县城东门已经聚集了成千上万围观的群众,在一块儿空地上,早已摆好了香案。
不一会儿,只见孙知县在一班衙役簇拥下,身着整齐的官服,手捧一个大香炉,缓步走了过来。
人群立刻平静了下来,全场鸦雀无声。只见孙知县把香炉轻轻放在香案上,对众人大声说道:“本县今天祈雨,谢谢大家过来围观,但有两条规则必须遵守。第一,务必离开香案十五丈以外静观,无论出现什么情况都不许乱说乱动。第二,所有衙门里的人,均须分布在人群中维持秩序,无论出现何种情况都不许擅离职守。”
孙知县说完,让衙役把纸马香炉、瓜果糕点放在香案上,然后跪在香案前,口中默默念叨起来。
念毕,点着纸马香炉,把一炷香插进香炉里,之后正冠整衣,点着了那炷香。
衙门里的人都倒吸了一口冷气,也不知是谁悄声说出了口:“香炉里装的是一炉炸药,老爷这是以身试法,感动上苍为民求雨啊!”
旁边人听见了,你传我、我传你,渐渐地传开了。大家全被孙知县祈雨的诚心打动,一炉香燃尽还不下雨,他就要被炸个粉身碎骨。
人们不知谁带的头,“呼啦”一下全跪倒了。香炉里的香在慢慢地燃烧着,天上没有任何的变化。
人群里突然响起一阵阵祷告声:“老天爷快下雨吧,救救我们的县太爷吧!”香火已经燃过了一半,孙知县依旧不动声色地跪在那里。
突然一阵狂风掠过,天上立时乌云密布,紧接着一个闪电划过天空,一声闷雷在人们头顶炸响,铜钱般大小的雨点便砸落了下来。
这时王老汉带头冲出人群,跪倒在大雨里说:“谢谢县太爷冒死求雨,救了咱一方百姓!”
孙知县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开心得哈哈大笑起来。他近乎疯狂地说:“真是老天爷有眼,送来这场及时雨啊!”
一时间,孙知县冒死求雨的故事,在民间被传为佳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