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是重走
这是我第二次来到永和,东征村。
话说是当年红军在此东征,创建了革命根据地。隔河相望就是革命圣地,延安。只是就这一条河,一个在山西,一个在陕西。
有时候,我会在想,八路军总部明明在陕西延安,为什么八路军的活动却更多是与晋绥军一起,是在山西,走到这里我明白了,不过相隔一河,而永和,东征村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东征此地,山路崎岖,在车上很容易晕车。不过也没关系,确实是风景优美,这里地处黄土高原山区,沟壑丛生,一个个村庄就在这沟壑之间,破土成洞,成为冬暖夏凉的居所。
然而,此地虽然有山有水,土地肥沃,适合居住,然而这不便的交通,在这个全民追求GDP的社会,逐渐变得沉沦下来,要想富,先修路,路修起来了,可是来此做甚,总要有一些吸引人的地方。
东征其村,民风淳朴,勤劳能干,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反而掉了队,只因为没有特色。
上帝给人关闭一扇门的时候,肯定会打开一扇窗。如果还没有阳光进入,只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这个窗户。穷则思变,变则通。勤劳的永和东征人民拿出了当年小岗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干劲,发展红色旅游,走农家乐。
就这样,2016年,我来了永和。
当时是跟黄河电视台《谁不说俺家长好》栏目组一起过来的,那时候永和的农家乐也刚刚开始建立,宣传副部长药小云带着我们走永和,漫步乾坤湾,夜晚,篝火晚会上,药部长的一曲《梦回乾坤湾》让我深深感受到了这个黄土地儿女的热血赤诚。然后,这首歌在我的手机里循环了好久,没错。是很久,哪怕后来换了手机,我还是会把这首歌重新下载,播放。
梦回乾坤湾,重走东征路药小云是个真汉子,外表看着干瘦,内心却坚毅。从一个穷苦的地方,生生的走出来,参加各种歌唱比赛,也算是走出了名气,可是与人交谈,三句话离不开永和,离不开家长的一切。
来的时侯,想的是扶贫,来到了一个小学,想要为孩子们捐赠一点物资,然而,偌大的学校却只有不到十名学生。
有一张我认为最美的照片,运城孩子的手和东征孩子的手牵在一起,对比明显,让人心中有所动。城里的孩子衣食无忧,养尊处优,然而却不能忘了有些地方的孩子,生活困苦的程度我们无法想象。
梦回乾坤湾,重走东征路我有时候在想,这样的情况,我能为此做些什么,我该做什么才能改变,一次的扶贫活动,并不能给当地带来实质上的改变,况且,全国各地,还有很多这样的地方,这样的村庄,他们曾经据险而守,求得一份平安,如今这险反而成了发展的沟壑。
村里人都出去了,拖家带口,村子里只剩一些老弱妇孺,平日里牵着牛去地里干活,打枣,收米。生活也是滋润,膝下却无儿女相伴。
老人们更幸福的,不是挣钱,而是有儿女相伴,可是为了生存,又必须得出去。只能发展当地,只有当地能让村子富起来,孩子们才会回来。
这次再来,改天换地。
村里的建筑有了很多增修,加了一道城墙,农家乐也有了统一的规划,多了很多文化符号,门前加了门当户对的装饰。总之,一切都很美。
在村中心的广场四周,新增了公告栏,更让我震撼的是,我看到了村委的军令状。里面把每一条承诺都写得非常详细,而对比军令状,村里的变化也一一得到实现。
给每一家农家乐都增添了洗手间,难以想象,一方窑洞里,也有城市化的洗手间,干净,整洁。
也有了专门接待游客的单位,或者说旅馆。可以承接酒席的那种大规模的旅馆。
不过,我更喜欢住在老乡家里。
上一次是住在一位老太太家里,最让我惊讶的是,一根藤竟然长出了满满一桌子的南瓜,相当高产。老奶奶给我们吃的农家饭简单,却足够美味。那会儿几个孩子吃的是狼吞虎咽的,干干净净。
这一次,我在想,我会不会还到上次的家,然而,并没有。
这次作为一个特邀的摄影师,其实就是来拍拍照,旅行,没有带娃。在一群小八路中间,我有了另外一个身份,战地记者。孤身一人开始,在路上还收了几个兵,成立了一个通讯班。
我想去曾经住过的十五号院看一看,看看曾经的院子。变化不大,还是没有院门,只用一根木头横在路两旁的土墙上。窑洞的外面跟其他人家一样,做了装修,院中依然干净,院中比上次多了几只鸡,在院中啄食,我本欲进去,转念一想,还是不打扰人家。
曾经的我和乾坤湾 会飞的扫帚 如今的院子 一如既往的门比我幸运的是,我的朋友住在了曾经住过的家里。那个老人一看便认出了她,依旧热情,这种缘分让人羡慕,又让人动容。临走的时候,看着老人和她依依不舍,我觉得,真是缘分。老人拉着他的手,久久不能放下,她也鼻子一酸,眼泪不由自主的落下。
这一次,更多的是玩,篝火晚会,士兵出击,满山遍野打鬼子。不亦乐乎。
跟朋友聊天的时候,说起一句话,扶贫扶贫,别人富了,自己贫了。这是玩笑话,不过看到这样的变化,我很兴奋。
越来越火 梦回乾坤湾,重走东征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