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儿有幸去当了一次评委,冻得不轻,但收获也大。听了四节课,欣赏了不同人的授课,并能从每个人的教学环节及实施过程里面找到谬误,自觉满足。具体说来,判断一堂课(优质课)应该从五个方面来考虑:教学目标的明确、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授课过程中的亮点创新、授课人自己的深度、学生的收获等。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虽然我的角色在今天是一个旁观者,但作为园丁的我怀着很强烈的意愿对上午的课进行总结,非常乐意汲取他人之长,以期在今后的教学路上走得更远。
第一节课:中规中矩,无甚亮点。
1.教师在导入环节提问学生《红楼梦》回目数量,个人认为这是个没有养分的问题。另外,教师以《红楼梦》主要塑造王熙凤林黛玉等女性角色为导语,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不足,完全可以设计得更为有趣一些——单从此处看,就觉开篇无力。其实在教师于讲台站好而上课铃声未起之前的这一段时间,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大声朗读文本,或者干脆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以此来活跃气氛预热课堂。(此处我也得注意)反正不能干巴巴地杵在那里,尴尬且安静沉默地等待上课。
2. 教师让学生速读,找出相关语段来品味林、王二人性格特征时,最好给出时间限制;展示林黛玉和王熙凤的剧照,并问学生比较喜欢谁的这个问题可以放在速读环节之前,教师接着再让学生找出相关段落、勾画语句、赏析人物形象就顺理成章了。
3.教师在总结完王熙凤的形象特点后,此环节不可以匆匆而过,学生齐读一下效果会更好。
4.由于课堂节奏有点失当,对林黛玉的分析未能展开。此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回顾王熙凤的塑造方法,让学生举一反三在课下分析林黛玉的形象特点。
5.教师在环节与环节之间应说好过渡语,尤其在刚开始进入正题的时候。
6.教师直言“丹凤眼”就是单眼皮,此观点偏颇。教师要充分做好课外工作,不懂的坚决不说,似是而非的坚决不说,按捺住想要“炫耀”的心思,别贻笑大方。
第二节课:瑕不掩瑜,稳健妥当。
1.教师在导入环节给学生讲述《红楼梦》前两回的主要内容,我认为此时宜放手于学生,由他们讲解木石前盟不更好吗?接着再过渡到本节课重点(作者成功地塑造了四百多个迥异的人物,以贾宝玉为例分析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会更自然。
2.教师在整堂课中能始终发动学生回答问题、引领学生思考,可见驾驭课堂的能力较高,此优点值得我去学习。从设计教学环节的步步勾连到实际操作中教学重点的突破,教师下了不少功夫。教师自身吃透文本是这堂课顺利完成的前提。
3.教师的板书是瑕疵,设计得不规范。
第三节课:未尽善尽美,仍可圈可点。
1.教师以《枉凝眉》导入——此举不错——但因为技术问题未能及时播放,此时教师虽然处变不惊但仍显不知变通,教师若在此时清唱一句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此其一;学生由于对此曲并不熟悉,乍听之下未必听清歌词,不妨把歌词做成幻灯片展示出来,此其二。
2.在导入结束之后,教师通过《三国演义》《水浒传》中塑造诸葛亮吴用单一的智慧化身的形象,与《红楼梦》超越前人的两个方面作对比,引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个人认为此环节压缩一下时间就完美了:教师不急不躁显得胸有成竹,在此处娓娓道来,但是稍显拖沓,时间分配上可以再调整一下。
3.教师在处理黛玉形象的过程中抛出了“两位舅舅为何都不见她”这个问题,教师思考问题的角度不错,但是并未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且与本节课的重点没有牵扯,所以最好不要提出来,教师不能因为这个问题能体现自己新颖独特的思考就脱口而出。公开课设置的问题应该是有效且严肃的,不能让听课人觉得教师在信马由缰。
4.教师给出的指令都是清晰明确的,学生在解决时能直奔问题。教师在这一点上表现棒棒哒!
5.教师设计的板书不错,可因为标注音调时的笔误让人有点遗憾。此处为败笔。
第四堂课:耳目一新,尚需磨砺。
1.教师在暖场时直言对学生的要求,感染力十足。
2.教师摘录原文中的句子让学生猜他们是谁,以此作为导入的设计构思不错,效果也不错;以弗吉尼亚·伍尔夫“伟大的灵魂都是雌雄同体”来引导学生质疑教师的观点(认为贾宝玉就是雌雄同体),引出本节课重点(插一句,教师不在PPT上展示教学目标也就罢了,为何不口头说出重点就是分析贾宝玉的形象呢?搞不懂),此举甚好;教师做了个《贾宝玉成长小档案》创意十足,只是没利用起来,教师完全可以以此为圆心来展开设计课堂教学。
3.在分析王熙凤的形象时,回答问题的学生遇见字音障碍教师及时纠正即可,这种公开课的场合没必要做成幻灯片展示出来。
4.教师阐释的“待字闺中”,以及认为贾宝玉给林黛玉起字有特殊意图,我不敢苟同。
(总结部分结束)
走笔至此,夜幕已降。上午虽然辛苦一些,但劳有所得,抵得过昨天上五节课的辛苦,嘎嘎~~
待会儿就得穿梭在寒风中回家了——偏偏今儿还这么冷!大济南果然是春如四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