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找到原生家庭的生存法则,利用它来反击命运

找到原生家庭的生存法则,利用它来反击命运

作者: 夏潇潇雨歇 | 来源:发表于2020-03-11 22:44 被阅读0次

    一直以来,心理学有点被妖魔化。

    “你这个人有问题呀?”在以前,大家不会想到去研究心理学,只会说这个人有点怪,不好相处。话虽然委婉,却很难给到对方建设性的解决办法。其实,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它一直试图找到某些证据帮助我们。《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毫不留情指出了人类小孩面对的非正常家庭环境,利用丰富的案例来佐证这种伤害对成长带来的影响。这本书不仅适合心理爱好者,更适合为人父母读一读。

    大脑中的“声音”

    有的人整天嚷着学习,其实他并没有学有所成,没有目标的学习只是一种逃避,以此来应付大脑中的“声音”。

    特别提一下,这种大脑的“声音”,正是一种家庭教育的不良产物。很多为人父母都打了一手烂牌,那种恐惧感支配了我们的童年。《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就提到了一个心理疾病患者,她特别爱干净,会整天花时间洗手洗衣物,还一直嫌弃到处都很脏。经研究发现,她有一个卫生局官员爸爸,从小对这方面就特别看重,这颗恐惧的种子就被埋下了。

    因为我也经历过那种“声音”,总想着要赶紧学习,出人头地,否则就完蛋了。但是,行动上却畏手畏脚,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怕被人笑话。那种“声音”可能只是童年时期的某种刺激,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在特定阶段对某些线索特别敏感,所以就形成了特殊的大脑电——化模式。

    这种“声音”并没有帮上什么好忙,破坏人的心理健康,对于孩子而言,它是噪音,而不是美好的摇篮曲。

    在新生儿眼里,他和母亲是融为一体的,被包在羊水里暖暖的,食物不会人为阻断。6个月大的婴儿还是这种状态,及时回应需求是100%,一旦被打破,那将是毁灭性的打击。但是对于一个身心疲惫的母亲而言,她可能只做到了10%,保证婴儿能活下去就行了,但是,这会是一场悲剧的开始。

    无论是婴儿时期还是成年后,人对环境都是高度敏感的。理想而言,母亲和婴儿就像一对舞伴,在狂热与平静交替的舞蹈中,不断变化节奏,最重要的是,母亲要很快学会调整,以适应婴儿在注视、转身和叫喊方面与生俱来的节奏——这种亲子交流被心理学家称为“交叉直觉模式匹配”(Cross-model matching)。

    不过,很多交流如何发生、如何进行,都是由母亲决定的,不和谐的音符始终存在。

    不仅仅是生存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一个冰山模型,其中,“冰山以上部分”是外在表现,容易了解与测量出来,相对而言也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而“冰山以下部分”是更加庞大的潜意识世界,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能够主导一个人的关键行为。

    这是一个恐怖故事,决定人一生的关键要素,大部分都是童年时期就已锻造完毕,在0-6岁之间,他能够形成大部分的人格特点。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还细分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使命:

    0-6个月,婴儿通过明确身体感觉,感受到自我价值和能力;0-3岁,塑造健康的依恋模式,自如应付与人相处的种种问题;3-6岁培养不同良心类型,学会兼顾自己和他人。健地长大成人,少不了每一个阶段的正确引导,不可避免每个人都受到家庭这样那样的影响,尤其是父母,一开始就注定了爱恨交加的关系。

    婴儿需要一个敏感的母亲,及时响应与生俱来的需求,以婴儿为中心去互动。

    婴儿对时间的感知,只存在于被喂奶和等待喂奶之间,他甚至会以为乳头就是自己的一部分。一旦母亲去控制节奏,一点点惊扰都会造成伤害,影响婴儿的成长。很多妈妈在这方面缺少经验, 会很不耐烦。很可能,有些妈妈心中只挂上自己的时间表,强制给婴儿喂奶或者抱起婴儿,这是一种破坏,婴儿找不到对身体的记忆,就会觉得这个世界充满了威胁。

    虽然说0-3岁之前,孩子是没有太多记忆的,不过,我们的大脑却对关系线索很敏感。这是一张看不见的手,我们都将在婴儿时代找到一种依恋关系模式,其中,大约一半的人是安全型,少数是回避型、缠人型或者混乱型,这都离不开母亲的共情,关系到如何度过你的一生。

    回到小时候

    小时候我和奶奶在乡下生活,一直到十岁。其实我不喜欢乡下,一到晚上就黑乎乎的。当时父母还年轻,在城里打工,把我留在老家,只有过节才回来一趟。我妈妈一回来,就爱带我去买衣服和好吃的,她一直说这是补偿我。然而,奶奶目不识丁,也没教过我什么。我爱看书,学习能力很强,人际交往能力却很差,这和与老人相处的环境不无关系。于是,我给人就是一副安静乖巧的模样。

    父母在我10岁之前是缺席的,我也在努力维护着小小的自尊,这听起来的确不可思议。有的孩子情绪多变,他渴望母亲的怀抱,但是母亲真的回来了,他又哭着转过身不让抱。“需要的时候你不在”,这一定是真实感受。但是我不一样。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就知道父母不在身边是怎么一回事。

    记得有一次老师布置了任务,让家长送孩子上学,眼看着我就完不成任务了,为此我逼着奶奶送我到校门口,她骂骂咧咧地,认为我耽误她其他重要的事情。那一天班主任就问,“谁让家长送来上学了?”我开心举起了手。

    直到上大学之前,我妈妈都对我很放心,毕竟那时候主要的目标是“考大学”,光智商就够用。后来因为不懂得处理人际关系,尤其工作场合遇到种种问题,我都采取了负面的应对态度,这才暴露出了我在情商上的极大漏洞。剥开我对人际关系的负面看法,包括逃避、拒绝和冷漠,离不开早年与父母的依恋关系,我认为父母是拒绝我、远离我的。

    对于不安全型依恋者来说,不信任和拒绝是根植在观念中的,他们认为与人接触就必然会产生这种结果。这是小时候长期经历带来的深刻体验。如何从消极看法中走出来呢?依恋模式可以被重新“编辑”。只要有良好的沟通对象,建立起良好的人际体验,长此以往,就能改变与他人的相处方式,变得乐观积极。

    别再重蹈覆辙

    童年的经历影响了人的一生,有一句我深以为然,“忘记了过去的人,一定会重蹈覆辙”。

    父母对于任何人而言,都有或好或坏的影响。有些时候,一些坏的影响被残忍地放大了。最近在追黄轩和佟丽娅主演的《完美关系》,这部连续剧以心理学为注脚,讲述了公关职场几种不同的人生机遇,包括大公司的总裁是怎么坐稳位置的,毫无背景的人是如何在大城市打拼的……有的人很机警,有的人很率真,更有人迷失了自我。

    我注意到两个配角,比较有教育意义。一个是女主角的闺蜜——马邦妮,她是一家教育机构的中文教师,喜欢金钱,最大的愿望就是出人头地。虽然一派俗气,但是率真可爱,对朋友也够义气。剧中她丝毫不隐藏自己的想法,从不看低自己,而是大胆追求想要的生活。对于普通人来说,哪里跌倒就哪里爬起来,这种乐观精神真的很赞!

    另一个人是女主角的初恋,谭新凯师兄,令人惋惜。他很有才华,大学期间就通过辩论赛与女主角相识。后来为了追女主,不惜出卖商业机密以换取市场总监的位置,最后被揭发,身败名裂。他的欲望,引诱他一步步走向深渊,到头来,他也不认为这是错的——在物欲横流的战场下自己像蝼蚁一般渺小,而他不甘心就这么下去,所以铤而走险。

    谭新凯的自我迷失,不全部是外界压力的原因,也来自他自身的价值观问题。他强求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最终被反噬。下面这个镜头,女主的母亲与谭新凯对话,真心实意地劝告:

    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选择坚持还是放弃?这不仅需要了解自己,还需要找到问题所在。女主的母亲说谭新凯思维接地气,这是事实,两人适不适合,难说。但是,后来证明了,谭新凯并不适合。

    有些人一出生,就奔着远大目标而去,这是巨大的资源优势。作为普通人,比较没有意义,接受不能改变的,努力改变能够改变的,只有学会接纳自我,才能够找到幸福而不是自毁。

    80后90后很多已为人父母,我们也在创造一个新的原生家庭,要为下一代负责——这也是《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出版的初衷,它的观点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这是普通人能做到的最伟大的一点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找到原生家庭的生存法则,利用它来反击命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yydd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