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致前浪:用不着羡慕后浪,其实我很迷茫

致前浪:用不着羡慕后浪,其实我很迷茫

作者: 嘻嘻画江湖 | 来源:发表于2020-05-07 23:18 被阅读0次

    /01/

    8年前,作家刘同出版了一本畅销书《谁的青春不迷茫》,那时,我走在持有智能手机会被没收的封闭高中校园里,正是对未来最迷茫的时候,却没有机会看到这本书。

    两年后,我考上了大学,从同学那里,知道了刘同这个人,以及他的那本关于“迷茫”的很火的书,那个时候的我,准备高考时的迷茫情绪基本上已经消失殆尽,所以自始至终都没有去翻看。

    没想到,第一次打开这本书,看完里面的每一则故事,会是这本书出版8年后的今天,因为...我迷茫了。

    再过一年,我就能达到招聘里3—5年的要求了,那将是职场的进阶,按照道理,应该可以求职一名主管或者是项目经理了,总之,是一个稍微有分量和经验的职务。

    想到这里,我就不由得一阵心虚,一年前和清华硕士、北大博士的交谈仿佛就在耳边,他说“毕业后你会发现时间过得很快的,就像我毕业5年,我也不知道我干了啥了,就这样过来了”

    时间在我这里流逝,却感觉不到它的痕迹,我还没怎么经历些什么,就被迫跟着长了年岁。

    我曾以为迷茫只是一时的,就像我为高考迷茫过,上了大学那种感觉就突然消失了一样。

    后来我才发现迷茫是无处不在的,不知不觉就会在人生的某个路口再次遇见“迷茫”。

    然后就开始变得空虚,语言表达能力也逐渐减弱,看着远方茫然不知所措。

    从青春打马而过的人,慢慢都已经变成不动声色的大人了,面对迷茫,语气里多了几分无奈的自嘲,而少了年少时轻易吐露的轻狂。

    直到现在,我依然会看到周围形形色色的人,对过去懊恼,对当下不满,对未来没有过多的期待。

    就在今年的这个五一,我的一个深受导师喜爱的研究生朋友,打电话向我吐槽,说自己因为疫情被迫在家呆了将近5个月,差点四肢退化,完全不想写论文,可是导师又在不停地催促,简直太难了。

    不仅论文不想写,就连博士都不想继续念下去了,不知道自己是应该继续读书还是干脆出来工作。

    确实,她年纪轻轻,就坐了这么多年的冷板凳,估计是有点疲乏,便心生别的想法,想要换个环境,到社会上历练一番。

    5G时代,发展越来越快,诱惑也越来越多,就连抖音,每日新增视频就高达4500W,简直让人眼花缭乱。

    在风口下,有的人成为时代的宠儿,比如说薇娅。她每天忙到飞起,只能休息4—5个小时,对孩子也是亏欠到不行。在被问到为什么要这么拼的时候,她说:因为我一天不开工,身后就会有40家工厂要停产,休息半个月,后面的产业链就会整个断掉,所有人都要失业。

    而同样是在疫情下,有的人却只能无奈地自嘲“开学是不可能开学的,这学期都不可能开学的。做生意又不会做,就是这种家里蹲,人都快废了”。

    总以为“迷茫”是青春年少的专属,没想到在长大成熟后,青春过去的成年人也还是要说“迷茫”。

    就像最近被猛烈吐槽的《后浪》,老艺术家何冰作为前浪在视频演说中表达了对后浪的羡慕,说后浪们可以自由学习一门语言、学习一门手艺、欣赏一部电影、去遥远的地方旅行...

    然而,理想丰满,现实骨感,面对此,后浪们只能跟着苦笑:前浪们,你们光是提一句“涨房租”,后浪们就能立马浪不起来。

    时代发展得越快,迷茫的声音就越多,因为个人成长的速度完全赶不上转瞬即逝的淘汰与更新。后浪们根本无心享受这个时代的文明成果,也没有活成前浪们羡慕的样子,只是对着飘渺不定的未来焦虑,然后向前浪们讨教,要如何应对这种迷茫的心态。被问的多了,一些导师们甚至可以张口就来应对方式。

    当然,回应最多的,就是“你迷茫是因为你想的太多,做的太少。你要让自己忙碌起来,一边做一边想,很多事情都是在做的过程中找到答案的”。

    好像,说的也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听起来也确实有让人醍醐灌顶的功效。可是,然后呢,就真的能保证这个人可以马上行动起来了吗?

    /02/

    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吧,不然也不会有“听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说法了。

    这让我想起了我很喜欢的心理学老师李松蔚讲过的一个例子:

    有一位员工,心里有困扰无法解决,就报名节目前来咨询。原来是他为老板做了一个项目,结果事成后,老板却好像忘记了承诺的2万块钱这回事。他一方面想去要钱,另一方面却实在不好意思开口。

    在场的一位专家用了一套方法,引导他克服恐惧心理,然后告诉他要勇敢,大胆向老板要钱。

    结果,确实效果挺好,这位心怀困扰的员工,也当场表示“明天就去要钱”。

    本来事情到这里就结束了,李松蔚却当场拦住他,询问他去找老板要钱的几率有多大,结果他却说不知道,还补充了一句“应该是百分之十吧”。

    很多时候,我们表面说着好好好,格外赞同别人的观点,其实内心有一套自己的想法,这也就是很多人纠结的原因。

    这也在一方面验证了“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

    就像没有胆量去要钱的员工,他应该也在其他的场合,向不同的人寻求建议,身边的人也一定有告诉他要去勇敢要钱的。可结果却是他依然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没有去张口要回那本就该属于他自己的钱,那就说明他有坚持自己那一套的准则。所以,不管是很信任的人还是权威人士,告诉他要如何如何,他还是迟迟不愿做出改变。

    为什么明明自己已经很困扰了,却还要坚持己见,就是迟迟不愿意做出改变?难道真的仅仅是因为自己不够勇敢吗?

    追根溯源才知道,他迟迟不去要钱主要是因为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

    他在很小的时候,玩具被朋友抢,他在一旁束手无策,结果被他妈妈看到了,一边嘲笑他怂,一边怂恿他明天就去教训抢他玩具的人。于是,上学变成了他很有负担的一件事情,因为他根本就不会抗争。但是他妈妈还是一直推着他去做这件事情,因此很痛苦。

    /03/

    一个内心就很抗拒与别人对抗的人,结果你只是简单粗暴地推着他说你要抗争,你要抗争,硬逼着一个人做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是谁都一时接受不了。

    关键是,他的妈妈因为这件事就否认他,认为他没有出息,这样他很受打击。

    李松蔚这时候问他,如果有机会的话,你会对当时的母亲说什么?

    他的回答我至今印象深刻,他说:“你干嘛非要让我去争取,争取!我就是一个怂人,不行吗!难道一个很怂的我,你就不爱我了么?”

    当然,李松蔚并不是佛系理念、阿Q精神,被别人坑了还不知道捍卫自己的权益。而是循循善诱,让她在回家和母亲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和跟老板要两万块钱做一个选择。

    台上的他想了一下,说既想要跟妈妈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又不想跟钱过不去。

    所以他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的自己的想法是:

    他打算跟妈妈好好谈一谈,把这个心结谈开,然后就去找老板要钱。

    这是他的选择,而不是别人告诉他,应该去要钱。

    李松蔚借这个故事分享了一句话:

    这个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的应该和不应该,你觉得一个人是错的,那是你的事情,但是人家有人家的道理。

    这个世界上道理很多,但是“尽信书不如无书”,还是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想一想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以及自己怎样定义自己的幸福才是最重要的。

    /04/

    所以,一句“你就是想的太多,做的太少”根本无法点醒迷茫的人,他们只是会在当时不停地点头,对指点的人满怀感激,然后,转过身,继续说着“我好迷茫啊”这样的言论,而且还相当走心。

    当然,行动力是一个很大的解决迷茫的办法。可是,如果说迷茫的人确实是疏于行动,这个时候一味地告诉他要去行动要去行动,是行不通的。

    要知道,他一定有不去行动的理由,除了所谓的“懒惰”的原因之外,一定还有其他最核心的理由。

    而引导一个人找到自驱力和内燃点,才是深入底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式。

    内驱力和社会动机,是一个人做事的出发点。驱动一个人前进,大致有四个方面的动机:

    一是认知驱动:阅读这件事情本身是枯燥乏味的,但是如果说一个人通过阅读能够获取新知便会觉得快乐,那么他就是认知驱动型的人;

    二是成就驱动:有的人想在军功章上刻下自己的名字,想要追求卓越和成功,那么获得成就这件事就可以驱动他行动;

    三是情感驱动:为人比较感性,会在亲密关系中,比如亲情、爱情、友情里获得力量与前进的动力;

    四是权力驱动:这种人也不在乎最后能够挣多少的钱,就是想要带领和影响一批人。

    促使你行动的开关是这四种类型中的哪一种?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没有人能够帮你做出选择,只能自己问自己,要对自己有足够的坦诚和尊重。

    哪怕是因为和前任分手,想要对方后悔,然后下决定改变自己,努力让自己变得优秀,也是可以的。

    就是去挖掘内心最本质的东西,不管这个东西是什么,都去接纳他。因为它是我们能坚持做事情的根本,是想真正变好的原因。最隐秘的东西,往往也是最有力量的。

    找到自己的驱动力,打通进取的开关了,这个时候还要注意不可以多管齐下,而是要集中注意力在一件事情上。

    不要既想着挣钱又要减肥还想学画画,好像被打开了任督六脉,浑身上下有使不完的力气,恨不得一下子掌握十八般武艺。

    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想要做的事情越多,那么平摊在每件事情上的时间就越少,这就有可能导致所有的事情都做不好。少即是多,在大量的尝试之后,学会聚焦和精简,一门心思把一件事情做好足矣。

    当然,努力不可盲目,在确定一个发展方向之后,要给自己一个时间期限以及设定一个目标。

    因为天道未必酬勤,努力了也未必就会有所收获,这个时候难免气馁与焦虑。设定目标不会让自己轻易茫然,反复练习加思考,就会形成自己的逻辑体系,等到一定的时间,发现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就换个赛道继续摸索。

    此外, 在行动的过程中,为了减少错误,提高作业效率,就需要用到“列清单”的方法。

    学会使用清单,就是为自己的大脑搭建一个认知防护网。

    在工作的时候,把每件要做的小事列一个清单;把每件大事拿去拆分,然后列一个清单......这样可以让自己集中注意力在事情上,而不是反复去想着还有什么事情没有做,以及接下来要做什么事情。

    最后,在找准赛道努力践行的过程中,还会出现燃料不足的情况,这个时候就可以用“外力”逼迫自己继续前进。比如说在朋友圈打卡,做出公共承诺,这样就会感受到别人的隐形监督,不好意思自我打脸,然后重新加足马力不断地做下去。

    结语

    迷茫不会永远消失,但也不会一直出现,它总是间歇性地让我们觉得失落压抑以及不知所措。克服迷茫,行动力确实有效,但最首要的还是要找到驱动自己的开关,要先把这个开关打开,接下来才是找方法、多尝试。

    当然,如果这个开关长久地无法打开也没有关系,我很喜欢日剧《悠长假期》里的一句台词:在自己什么都做不好的时候,就当是上天赐予的长假,不必勉强冲刺,不必焦躁紧张,不必努力加油,一切顺其自然。不久后,一定会好起来的!

    同时我也很喜欢畅想这样的状态:当我年迈,独自一个人坐在躺椅上一坐就是半天,但我并不觉得无聊孤单,因为我的脑海里在播放着大片,那是,和我有关的,我的一生啊。

    图源→日剧:《凪的新生活》(又名《风平浪静的闲暇》)

    END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致前浪:用不着羡慕后浪,其实我很迷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yytn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