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周我读了一本书—《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0》,与我读第一版的时候相比有了一些不一样感受,在此跟大家分享。这本书的定位是写给各行各业的泛产品经理们,不论是互联网行业还是实体行业的产品人员我觉得都应该读一下这本书。梁宁说产品能力是人生的一个底层能力。这本书就是告诉我们如何搭建这种底层能力,以及做好自己当下的产品乃至自己这个产品的方法或套路。
读一本书就要向作者虚心学习,哪怕是书中的一个点,自己尝试着去做,读的书多了,自己尝试的这些点就会变成面甚至是体,这样不断地学习思考并行动会不断完善自我。通过读这本书,我发现互联网行业的产品经理与实体行业的产品经理的套路或者流程基本上相似,只是某些细节处理有区别,比如如互联网产品更注重用户体验。
凡事就怕认真二字,需求分析也不例外
这本书引起我的共鸣的是需求分析环节,作者分为3层,第一层是从用户需求到产品功能的转化的环节,第二层是分析用户提出需求的背后动机或目的,第三层就是分析人性或用户的价值观,更直观的说是某一个功能能满足用户的哪些人性的需求。我了解我所从事的汽车行业现阶段做用户需求分析最多能深入到作者提到的1.5层,也就是说对用户需求背后的动机的分析不到位。所以我觉得这样的细分层级值得我们汽车行业学习,还有就是作者在书中强调的Y模型,层层递进地分析最终发现人性层面的东西,可以作为一个着力点,尝试着应用到需求分析中。
我们做产品定义,用户需求分析的传统方法是通过大样本的用户调研或者是大数据分析。但我觉得分析出来的用户需求没有达到人性层面的这个深层次,所以这方面需要向互联网学习,互联网企业之所以能深入到人性层面我认为跟它的行业特点或者是产品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互联网行业的产品是不断的迭代的,而且迭代更新的速度非常快,反观实体企业就缺乏这样的优势,比如汽车的生命周期大概是10年,但是开发一款全新的车型至少得36个月左右。所以开发一款车在产品定义阶段,对用户需求的把握的精准度,不可与互联网行业相比,所以这方面汽车行业需要向互联网行业学习,再深入的挖掘用户的需求。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从工具或方法上来说,Y模型也是可以应用的汽车行业的需求分析中的。我们平时做用户需求向产品功能转化的过程中,用工具是质量功能展开的模型,相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这是一个门槛较高,比较复杂的的模型,搭建质量屋本身是很耗费时间的,但最后分析出来的结果可能与真正的用户深深层次的需求差异性比较大,所以新品的用户接受度没有那么高。而对比作者提出来的Y模型,它的核心就是一句话“听用户的话,但是不要照着做。”这句话意义非常深刻,就是说你要认真听取用户的建议,但是不要照着去做,如果照做了长此下去就会失去了创新的精神;第二就是,可能用户自己也没有把握住自己真实的需求是什么,就比如福特汽车在造车的时候,调研当时的马车用户,用户的反馈是想要一辆更快的马车,如果福特公司完全采用用户的这个建议,那么就不可能造出来汽车,也就不可能有这么发达的这个汽车工业。
为用户创造价值
第三点给我启发比较大的就是他也提出来一个模型叫“性价比”,性价比=产品价值/成本。通俗地讲性价比就是产品的价值与成本的对比。性价比高指给用户创造的价值大于产品的价格或用户支付的成本。这个看似简单的模型刚好与我们平时用的一个质量模型V(价值)=F(功能)/C(成本)有关联,产品的价值与它的功能正相关,与它的成本负相关,也就是说成本越低功能越多,那它的价值越大。从这个这两个模型对比来看,刚好发现实体经济或者我们汽车行业和互联网行业产品思维的差异,互联网行业主要是用户驱动,更强调用户视角的价值或性价比;传统行业相对来说是产品驱动,更强调产品的功能,假设产品的功能越多给用户提供的价值越大,但缺少了产品快速迭代的重要因素假设是否成立还需要进一步论证。我们不难发现市场上在售的产品广告,基本也是分为以上这两类,一类是在说用户用了产品后的感受,打情感牌;一类是在自说自话产品有啥功能,多么NB等。这两类产品刚好对应了“性价比”和“质量模型”。
最后一点,也是让我非常佩服的是作者把他写书的参考书目在书后都罗列出来,而且采用了二维码的形式方便读者查阅更深入的信息。然后把一些行业的这种术语什么都整理成一个表格,以便于大家查找或者是探讨,这是一本很非常不错的书,作者总结了产品经理这个领域内的书籍,到2016年底大概是只有12本书,我也打算下一步把其他的11本书认真的进行一个主题阅读,再进一步的总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