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节课鸟伯乐分析了《露天电影》的标题和开头,今天继续分析这篇小说的其它元素。
第二小节会写什么呢?按理说,就是去扎下,然后逗留,再离开。不管后面如何,第2小节肯定会写进村的场景,这是必须写的,这样符合逻辑。写东西要简洁,但要保留必须得部分。这种日常性的内容,应该怎么写?
“要去的地方叫海陵,一个挺大的镇子。但秦山原决定在这个叫扎下的村子停下来。”把前面没有讲的事补充一句,放了铺垫,要把它钩回来。
“他一路甩着鞋子上的泥,来到界碑下,蹲下来用手指在泥地上写“扎下”两个字,然后和碑上的字比较,已经不像了。”这里甩鞋的细节非常好,不是废话,与之前的下雨关联,比较准确。界碑,就是秦山原进入到十五年前的世界的按钮。进入以后,就产生了变化。小说里,变化是需要注意去考量的,开头到结尾,人物应该有变化,包括性格及命运。
“他扳着指头算了算,十五年。如此漫长,足够把头发一根根地熬白。”写小说不要过于去讲述,要这样通过动作、场景等去呈现。“熬白”这词有鲜活感。
“秦山原掏出一根烟,打火机怎么也找不到,口袋和包都翻过了,可能丢在车上了。”迟滞的写法,要让人物不顺,暗示故事的不顺。
“然后是一个挺着肚子的小孩,他看见了秦山原的花伞,接着才看见伞下的人。”先看到花伞,再看到人,符合乡村孩子的视觉特点。小说的描写首选要准确,再简洁,再顺畅。这种顺畅是要符合读者的期待。"
"秦山原对他招招手,小孩慢腾腾地往这边走,赤着脚,裤子斜吊在圆鼓鼓的肚子上。"外貌描写只需要描写突出的特点,普通的部分不需要写。
“一直到秦山原站起来,小孩也没吭一声,就对着他看。”这里视角从秦山原转为小孩的视角。小说应该有主视角,但中间可以有变化的视角。
“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你是谁?”小孩说,“我不认识你。”这里小孩的回答具有异质性,和大部分小孩的回答不一样。异质性是小说描写里特别需要的,太顺畅的情节缺乏紧张感,缺乏张力,缺乏冲突。这样人家看完就不会有印象。
“我是谁?”秦山原笑起来,“回家问你爷爷你爸爸去。你爸是谁?”“不告诉你!”小孩转身就跑,甩起来的泥水落了秦山原一身。小狗日的。秦山原忽然想起,很多年前他总用这四个字骂小孩。他对着小孩喊:“你看过露天电影吗?”这里对露天电影进行点题,一点点揭露人物身份。
时间关系,下节课继续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