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人。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刘基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
01、自幼聪慧好学,被称神童
刘基天资聪慧,好学习,由父亲启蒙识字。阅读速度极快,据说七行俱下。12岁考中秀才,乡间父老皆称其为“神童”。
1324年,十四岁的刘基入郡庠读书。他从师习春秋经。
这是一部隐晦奥涩、言简义深的儒家经典,很难读懂,初学童生一般只是捧书诵读,不解其意。
刘基不仅默读两遍便能背诵如流,而且还能根据文义,发微阐幽,言前人所未言。
老师见此大为惊讶,以为他曾经读过,便又试了其他几段文字,刘基都能过目而记住其要点。
老师十分佩服,暗中称道“真是奇才,将来一定不是个平常之辈!”
02、少时博览群书,学问精深
1327年,刘基十七岁,他离开府学,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程朱理学,接受儒家通经致用的教育。
郑复初在一次拜访中对刘基的父亲赞扬说:“您的祖先积德深厚,庇阴了后代子孙,这个孩子如此出众,将来一定能光大你家的门楣。”
刘基博览群书,诸子百家无一不窥,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数学,更有特殊爱好,潜心钻研揣摩,十分精通。
1333年,二十三岁的刘基赴元朝京城大都参加会试,一举考中进士,元末,兵荒马乱,战火连连,在家闲居三年。
03、初入仕途,政绩斐然
1336年,刘基才被元朝政府授为江西高安县丞,协助县令处理政务。他勤于职守,执法严明,很快就做出了政绩。
他深入乡间,体察民情,发现高安县一些豪绅地主勾结贪官污吏,骗人钱财,杀人害命无恶不作。刘基义愤填膺,决心为民除害。
经过明察暗访,他掌握了真凭实据后,对几个劣迹昭著的豪强恶霸,坚决予以严惩。
他对县衙内贪赃枉法的官吏也进行了整治,高安县的社会风气很快就有了好转。
在任官的五年内,处理地方事务的原则是“严而有惠爱”,能体恤民情,但不宽宥违法的行为。
但因为他的正直,地方豪绅对他恨之入骨,总想找事端陷害他,幸得长官及部属信任他的为人,才免于祸患。
04、广交朋友,互和诗文
1346年,刘基接受好友欧阳苏的邀请,与欧阳苏一同来到丹徒,在距欧阳苏家附近的蛟溪书屋住下,过了一段半隐居的生活。
以教授村里中的子弟读书来维持生活,偶尔和月忽难、陶凯等好友时相往还。
1348年,刘基结束在丹徒约两年的半隐居生活,来到杭州居住,他的夫人为他生下一个儿子,即刘琏。
在杭州的四年当中,他和竹川上人、照玄上人等方外之士时相往来,也和刘显仁、郑士亭、熊文彦、月忽难等文士诗文相和。
05、平定盗贼未果,愤而离职
回到故乡不久,朝廷起用他为江浙省元帅府都事,主要任务是帮助当地政府平定浙东一带的盗贼,特别以方国珍为对象。
1348年,方国珍被仇家告发,说他私通海盗,方国珍一怒之下,杀死仇家。
与其兄方国璋、其弟方国瑛、方国珉逃亡海上,聚集数千人,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海盗。
元左丞帖里帖木儿欲招安方国珍,刘基认为方氏兄弟为首犯,不诛无以惩后。
方国珍听到风声后,十分害怕,给帖里帖木儿送去厚礼。
过了不久,朝廷下了命令,否决了刘伯温的围剿建议,让地方去招抚方国珍,给他封官,方国珍还责骂了刘伯温,说他是“擅威福”。
刘基一怒之下辞官还里,以表对元朝腐败昏聩之不满。
06、任谋臣,受器重,献计献策
寒来暑往,转眼间十年光阴一晃而过,他耕读不辍,尽读天下之书,满腹经纶,学富五车。
1360,朱元璋率师下金华、定括苍。闻刘基名望,遣人前往青田以礼相聘,并遣金华总制、刘基旧友孙炎至千言书相邀。
刘基为朱元璋的诚意所动,应招出山,到了金陵,与朱元璋畅论天下大事,陈述时务“十八策”,朱元璋大喜过望,持筑礼贤馆相待。
朱元璋把他留在身边,主持军务,事无巨细,将向他咨询请教,刘基成为朱元璋的智囊,深受器重。
他首先助朱元璋摆脱了受制于韩林儿的状况,走自己的路,树自己的旗,打自己的天下。
他又辅助朱元璋在采石矶大败元军,然后水陆并进攻取集庆,改集庆路为应天府。
07、献计诱敌入伏,重创陈友谅
陈友谅攻陷太平,意欲东向,气势甚为嚣张。
朱元璋帐下各位大将,有的劝朱元璋投降,有的认为必须避其锋芒,有建议赶快逃跑去占领钟山的。
朱元璋意犹未决,刘基也沉默不言。朱元璋知其自有见地,遂召入内室与之决策。
刘基主张先灭陈友谅,这样张士诚出现孤立,一举可歼,然后北定中原,王业可成。
刘基认为,陈友谅骄气冲溢,目空一切,根本不把朱元璋放在眼里,
应该应利用其骄傲自满、听不进不同意见的时机,诱敌入伏,一举重创之,灭其锐气。
刘基作了极为详尽周密的军事部署。其计与陈友谅相识的谋士康茂才去诈降,诱骗陈友谅夜中劫城。
康茂才约陈友谅到江东木桥时喊“老康”为号,里应外合,攻打朱元璋。
陈友谅不知是计,亲自率军数十万,乘战船进攻,一路上杀气腾腾,顺江而下。
刚过一个狭窄港口,便到地势险要的江东,陈友谅立船头看到前面有座桥,心里又喜,不禁叫到:“到了江东桥啦!”
待船驶近一看,却是一座铁石桥,陈友谅警觉起来,连忙喊:“老康!老康!”喊了一阵却无人应答。
陈友谅大吃一惊:“中计了,中计了!"在此即时,大江两岸战鼓齐鸣,土炮齐发,伏兵四起,向陈友谅冲杀过来,
陈友谅慌忙指挥迎战,看势将战船掉头往卢龙山撤退。
但因舰舰连锁,港口狭窄,舰不行而自堵,动身不得,全军大乱,未及交锋便被朱元璋军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
三十万骏马杀的杀,俘的俘,死伤过半,数百艘战舰被击沉,或为阻截,陈友谅带领残部仓惶逃命,将士锐气大伤。
乘胜收复了太平、江州、信州等地,是朱元璋在整个战局上赢得了主动权。
鄱阳大战中救朱元璋
1363年7月,陈友谅重整旗鼓,号称百万,再度与朱元璋在鄱阳湖中作生死存亡的大决战。
在这胜负的关键时刻,刘基始终和朱元璋在一条船上参与军机,运筹帷幄。
一次,他忽然发现水鸟惊飞,刘基预知这是陈友谅的船队集中力量要射击朱元璋船只。
刘基连忙拉着朱元璋的手赶紧换船,刚换换好船,原来那艘船忽然火光冲天,一会儿沉下去了。
当时陈看到朱元璋的指挥船已被打沉,大喜过望。不料朱元璋仍在指挥战斗慌了神。
朱元璋这边士兵越战越勇,最后大败陈友谅,陈也在这次水战中败死。
这次战争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历史上称为鄱阳湖之战。
08、制定法律,释放囚犯
1367年,刘基参与制定朱元璋的灭元方略,并得以实现。共参与军机八年,筹划全局。
刘基看到荧惑星出现在心宿位,预示有兵灾祸乱,刘基请求朱元璋下诏罪己。
天气大旱,刘基请求处理久积冤案,朱元璋便当即命令刘基予以平反,大雨也就从天而降。刘基趁机请求建立法制,防止滥杀现象。
朱元璋正要处决囚犯,刘基便问是什么原因,朱元璋将自己所做的梦告诉他。
刘基说:“这是获得疆土和百姓的吉象,所以应当停刑等待。”三日之后,海宁归降,朱元璋很高兴,就将囚犯全部交给刘基释放了。
1368年朱元璋即皇帝位,定都应天,国号大明。明王朝正式建立,授刘基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朱元璋即皇帝位后,刘基上奏制定军卫法。当初确定处州税粮时,仿照宋制每亩加五合,唯独青田县除外。
太祖这么说道:“要让刘伯温家乡世代把此事传为美谈。”
09、留守京城,整肃纲纪
太祖巡幸汴梁时,刘基与左丞相李善长一起留守京城。
刘基认为宋、元两朝都因为过于宽纵而失天下,所以应该整肃纲纪。
于是便下令御史检举弹劾,不要有任何顾忌,宿卫、宦官、侍从中,凡犯有过错的,一律奏明皇太子,依法惩治,因此人人都畏惧刘基的威严。
中书省都事李彬因贪图私利,纵容下属而被治罪,李善长一向私宠李彬,故请求从宽发落。
刘基不听,并派人骑马速报太祖,得到批准,刘基便在祈雨时,将李彬斩首。
太祖返京后,李善长便向太祖告状,说刘基在坛土遗下杀人,是不敬之举。那些平时怨恨刘基的人也纷纷诬陷刘基。
刘基的妻子死了,所以刘基请求告辞还乡。太祖正在营造中都,又积极准备消灭扩廓。
刘基临走上奏说:“凤阳虽是皇上的故乡,但不宜作为建都之地。王保保不可轻视。”
10、拒绝殊荣,原谅政敌
后来,太祖亲自下诏,叙说刘基征伐之功,召他赴京,赏赐甚厚,追赠刘基的祖父、父亲为永嘉郡公,并多次要给刘基进爵,刘基都固辞不受。
太祖因事要责罚丞相李善长,刘基劝说道:“他虽有过失,但功劳很大,威望颇高,能调和诸将。”
太祖说:“他三番两次想要加害于你,你还设身处地为他着想?我想改任你为丞相。”
刘基叩首说道:“这怎么行呢?更换丞相如同更换梁柱,必须用粗壮结实的大木,如用细木,房屋就会立即倒坍。”
11、与太祖朱元璋讨论为相条件
后来,李善长辞官归居,太祖想任命杨宪为丞相,杨宪平日待刘基很好,可刘基仍极力反对。
刘基说:“杨宪具备当丞相的才能,却没有做丞相的气量。
为相之人,须保持像水一样平静的心情,将义理作为权衡事情的标准,而不能搀杂自己的主观意见,杨宪就做不到。”
太祖又问汪广洋如何,刘基回答:“他的气量比杨宪更狭窄。”
太祖接着问胡惟庸,刘基又回答道:“丞相好比驾车的马,我担心他会将马车弄翻。”
太祖于是说道:“我的丞相,确实只有先生你最合适了。”
刘基谢绝说:“我太疾恶如仇了,又不耐烦处理繁杂事务,如果勉强承担这一重任,恐怕要辜负皇上委托。
天下何患无才,只要皇上留心物色就是了。这几个人确实不适合担任丞相之职。”
后来,杨宪、汪广洋、胡惟庸都因事获罪。
12、告老还乡,仍被重用
1370年,太祖授刘基为弘文馆学士,十一月,大封功臣,又授刘基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食禄二百四十石。
次年,以病告老还乡,归隐青田。此后,朱元璋每逢军国大事,常派人到青田征求他的意见。
刘基总是悉心答复,然后焚其草稿。居家期间,饮酒弈棋,闭口不谈自己的功绩。青田县令凌玉多次慕名求见,均被谢绝。
3、文学成就卓著
刘基是元明鼎革之际一位举足轻重的诗文大家,其诗文理论力主讽喻之说,提倡理、气并重,重视时代风格。
其著作较多,有《覆瓿集》《写情集》《犁眉公集》等作品传世。
刘基以诗议政,议论军政等种种社会弊端,体现了作者强烈的参政意识和批判精神,其中最著名的诗是《梁甫吟》
谁谓秋月明?蔽之不必一尺翳。
谁谓江水清?淆之不必一斗泥。
人情旦暮有翻覆,平地倏忽成山溪。
君不见桓公相仲父,竖刁终乱齐;
秦穆信逢孙,遂违百里奚。
赤符天子明见万里外,乃以薏苡为文犀。
停婚仆碑何震怒,青天白日生虹蜺。
明良际会有如此,而况童角不辨粟与稊。
外间皇父中艳妻,马角突兀连牝鸡。
以聪为聋狂作圣,颠倒衣裳行蒺藜。
屈原怀沙子胥弃,魑魅叫啸风凄凄。
梁甫吟,悲以凄。
岐山竹实日稀少,凤凰憔悴将安栖。
刘基将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厚,长于铺叙,善于用典,描景状物秀丽入神,造语精工典雅,词风以婉丽为主。
眼儿媚·秋思
萋萋芳草小楼西, 云压雁声低。 两行疏柳, 一丝残照, 万点鸦栖。
春山碧树秋重绿, 人在武陵溪。 无情明月, 有情归梦, 同到幽闺。
刘基的寓言文学不仅内容博大精深,还阐明了他的政治、经济、军事、哲学、伦理、道德等观点,还表现了他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其中最著名的寓言是《卖柑者言》,其中一句“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流传千古。
用用橘子来比喻那些佩戴虎符、端坐虎皮交椅的人,外表威威武武不能保卫国家的武将。
还有那些峨冠博带的高官,气宇轩昂,像是朝廷的栋梁之材,却不能建立功勋。
14、被陷害至病,再被下药
青田和平阳交界处地叫“谈洋”之处,,盐贩聚集,社会秩序混乱。
刘基多次奏请设立巡检司把守,以维持地方治安。胡惟庸据此竟诬造刘基“争夺王气墓地,以图王业”。
朱元璋被胡惟庸的谗言所惑,竞下令取消刘基的俸禄。
刘基为表白自己的忠诚和坦率,带着长子赴京向朱元璋请安白责,闭口不谈自己的冤屈。
1375年正月下旬,刘基感染了风寒,在京养病时,胡惟庸派太师来给他看病。
胡惟庸在药中暗下蛊毒,刘基顿觉腹中有如拳石之物,痛苦无比,病情加重。
二月中,刘基抱病觐见朱元璋,婉转的向他禀告胡惟庸带着御医来探病,以及服食御医所开的药之后更加不适的情形。
朱元璋听了之后,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些要他宽心养病的安慰话,这使刘基相当的心寒。
三月下旬,已经无法自由活动的刘伯温,由刘琏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员的护送下,自京师动身返乡。
回家后,拒绝亲人和乡里为他找来的一切药石,只是尽可能的维持正常的饮食。
14、临终呈上天文书,叫皇上修德,简明法律
刘基自知来日无多,找来两个儿子交代后事。刘基让刘琏从书房拿来一本天文书。
对他说:“我死后你要立刻将这本书呈给皇上,一点都不耽误。
这是一本关于天象人事的书,它凝聚着为父多年的军事实践和从政经验。你要将它交给朝廷。”
他又对次子刘璟说:“为政的要领在宽柔与刚猛循环相济。如今朝廷最必须做的,是在位者尽量修养道德,法律则应该尽量简要。
一旦部属或百姓犯错,也较能以仁厚的胸怀为对方设身处地的着想,所裁定的刑罚也必定能够达到公平服人和警惕人改过自新的目的。
又继续说道:“本来我想写一篇详细的遗表,向皇上贡献我最后的心意与所学,但胡惟庸还在,写了也是枉然。
不过,等胡惟庸败了,皇上必定会想起我,会向你们询问我临终的遗言,那时你们再将我这番话向皇上密奏吧!”
最后于农历四月十六卒于故里,享年六十五岁。六月,葬于乡中夏中之原。抵家疾笃,居月余后,于洪武八年(1375年)四月十六日逝世,终年65岁。
后来,朱元璋得悉下毒之事,怒不可遏。适遇胡惟庸勾结日本浪人和元朝的残余势力,图谋不轨。
朱元璋以谋反罪,处以死刑,满门抄斩,毁其墓地。
刘基青少年时就才华横溢,学富五车,政绩斐然,但是元朝腐败,他仕途坎坷,郁郁不得志。
被朱元璋聘请出山,为朱元璋献计献策,为明朝开国和稳定,立下汗马功劳。
可惜最后还是没有逃脱被人陷害的命运,最后落得被人下毒下场可悲可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