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鄠邑区的圭峰山下,坐落着远近闻名的草堂寺。这里不仅保存着安放鸠摩罗什舍利的石塔,而且神奇的“草堂烟雾”,被誉为“关中八景”之一。2018年3月18日,冒着蒙蒙细雨,时隔近十六年,我和家人再次来到草堂寺——
草堂寺创建于十六国时期,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它原本是后秦皇帝姚兴在都城西南所建的逍遥园,弘始三年(公元401年),姚兴迎接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居住于此,苫草为堂,翻译佛经,由此得名“草堂寺”。
走进山门,步入草堂寺,跟其他的寺院一样,主要建筑沿中轴线,从南向北依次展开,包括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大悲殿、地藏殿、三圣殿、法堂等。在细雨的滋润之中,这里地面如洗,周围清雅安逸,漫步其中,远离尘世。
大雄宝殿的匾额为赵朴初题写,殿内供奉释迦牟尼佛,两侧分别侍立迦叶和阿难;西侧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手持莲花;东侧为东方琉璃世界的药师佛,手持宝塔。三佛背后的墙壁上,模仿了杭州灵隐寺,塑造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故事像。
在大雄宝殿的前方,建于1956年的碑廊,呈“凹”字形正对大殿,形成了一个半封闭的院落。碑廊内的墙壁上,镶嵌着各朝碑碣,大约有二十八通。其中,西侧碑亭内的《唐故圭峰定慧禅师碑》,竖立于唐宣宗大中九年(855年),文辞雅畅,书法娟秀,堪称唐碑之珍品。
在大雄宝殿后,有一座大悲殿,修建于清乾隆年间,供奉着观世音菩萨。正间的门额上,曾经悬挂着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妙括法师所书写的“逍遥三藏”大匾,所以这里又称“逍遥三藏殿”。
随后的卧佛殿内,供奉着玉石释迦牟尼卧佛像,系缅甸友人傅凤英1994年赠送;中轴线尽头是一座法堂,供奉着一尊高约两米的樟木雕金身毗卢遮那佛像。从法堂旁边的小门穿过,来到草堂寺西侧的园林之中,眼前的景象瞬间变得婀娜多姿。
清同治年间,寺院遭遇战火,殿宇几乎全毁;光绪七年(1881年),复建的寺院又被山洪冲毁。如今,我们看到草堂寺内的建筑,大多是1952年后陆续修建起来的。只有鸠摩罗什法师舍利塔,乃历史悠久的文物,已经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草堂寺主要建筑群的西侧,一大片茂林修竹之间,以鸠摩罗什舍利塔为中心,坐落着鸠摩罗什纪念堂、宗派图碑、莲花井和烟雾井等。鸠摩罗什舍利塔由玉白、砖青、墨黑、乳黄、淡红、浅蓝、储紫、深灰等八种颜色的玉石雕刻而成,故又称“八宝玉石塔”。
相传,这座舍利塔是唐代的作品。此塔由大理石建造而成,高约2.46米,主体为亭阁式,须弥座饰浪花波纹,八角形的亭阁塔身,雕刻着大门和直棂窗,顶上覆以四出的方形屋顶。塔基下有空室,推测存在地宫,应该安葬着鸠摩罗什舍利或法物。可惜,安放舍利塔的亭子,四周门窗一直紧锁,只能通过缝隙隐约看到鸠摩罗什舍利塔的神秘身影。
作为中国佛教史上的“四大翻译家”之一,鸠摩罗什在我国佛教界享有极高的地位。公元413年,鸠摩罗什在长安圆寂,他在临终时发愿:“如果此生译文没有任何差错,死后焚尸,舌当不坏。”火化鸠摩罗什的时候,他的舌头果然烧不烂。于是,弟子收其舍利,在草堂寺建塔,予以供养和纪念。
在鸠摩罗什舍利塔南侧,有一座1600余年历史的小井,地面上有一个五角形的花岗岩井圈,四周雕刻着“二柏一眼井”五个大字。只因为井的东西两侧各长一株高大挺拔的柏树;此井又名“莲花井”,相传安葬鸠摩罗什舍利之后,塔前竟然生长出来一朵莲花。姚兴皇帝派人挖掘,发现根连法师舌尖,于是形成这么一口未见过水的浅井。
鸠摩罗什舍利塔旁边,还竖立着一块刻于元代的《逍遥园大草堂栖禅寺宗派图碑》,高约1.6米,宽约0.6米。碑文按照朝代的顺序,记载与鸠摩罗什有传承关系的434位僧众,清晰地描画出他们之间的师徒关系,甚至可以看到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和刘禹锡等人的名字。
离开草堂寺之前,穿过翠绿的竹林,在一座亭子中间,有一口井不断往外冒着白色的雾气。我立马反映过来,这就是著名的“草堂烟雾”呀!
在西安碑林博物馆中,有一块“关中八景石碑”。在图文并茂的石碑中,清代朱集义用一首生动的诗歌,描绘了我现在眼前看到的奇景:“烟雾空蒙叠嶂生,草堂龙象未分明。钟声缥缈云端出,跨鹤人来玉女迎。”
相传,在这口井的井壁上,有一块突出的石头,每当一条蛇卧于石上,就有一股白气从井中冉冉升起。其实,经过陕西省水文队等部门的勘测,从西安临潼到宝鸡眉县的秦岭山下,存在着一个面积相当广阔的地热田,草堂寺就位于这个范围内。
“草堂烟雾”难得一见,只有秋季和冬季的早晨,天气寒冷,空气潮湿,才会生成这一罕见的景象。如今,乍暖还寒,春雨朦胧,有幸一睹此景,实在令人激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