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得多年前看过余华的一本书《活着》,每每想起其中人物命运,不免唏嘘伤感。时值新冠疫情期间,宅居家中,深感人的一生实属不易,也不免回忆起一路走来艰辛的生活历程。在这个百无聊赖的日子,我对苦难做了一次并无扩展的思考。
苦与难总是同根而生,这个根又总是源于贫穷,所以贫穷往往是最折磨人的事情。人越是贫穷,越是更容易感受到现实中的丑恶。于是,人穷就会志短,性情压抑、目光短浅、心胸狭隘甚至举止或猥琐或粗爆。因此她所生长出的苦难的枝蔓更容易扭曲。
置身事外,我们可以说苦难并不可怕,甚至可以将苦难视为财富般的经历,或者欲扬前的先抑。实际上这些说法仅仅是经历后还能存在前提下的一点积极的说法罢了。没必要拿一两个所谓正面的事例来反驳现实的常态,当然积极地心态我不反对,可是对底层状态的歌颂我也不苟同。
没有一个落水者在拼命挣扎的时候,还会想着这是我将来学会游泳的一次宝贵经历,要好好珍惜与把握。身在苦难其中的时候,也是如此。活着仅仅是本能的体现,甚至没有证实自己活着的必要,因为那些深陷苦难中的人们,对他们而言所能预期的苦难的终点更多的是生命的终结,如果还有其他有计划性的明确预期,那也许你经历的仅仅是困难罢了。
苦难唯一的正面作用是最大限度的下探生命力的底线,但身在其中其副作用具有非常的摧残性:她的漫长让人不再等待;她的彻痛让人不再挣扎;她的煎熬让人不再梦想,麻木却成为一种日常。她给予的隐忍其实不是隐忍,是无可奈何;她给予的无畏其实不是无畏,是以命相搏;她给予的坚持也不是坚持,是别无选择。其中几乎不存在任何精神层面的东西。
她糟蹋你躯体的同时,最终目的是将你的灵魂抽丝出来,一层一层剥离其中人世间如果还有的美好东西,榨干最后的水分,剩下一堆视若粪土的干枯,倏然一阵风就足以将其灰飞烟灭,然后,更多的可能是已空无一物,如果还剩有一个坚硬的核,无论大小,那一定是世间最可贵或最可怕的元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