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们应该:为了乐趣而读书?
(许多人)觉得阅读是一种苦役!正是《如何阅读一本书》飘散出来的种种责任、义务和美德的芳香把他吓跑了。
2
不荐书,关于自己阅读的价值与乐趣。因为:他们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我极为讨厌人们索要那种笼统的、抽象的、脱离语境的书单,但极为乐意向我认识的那些与我兴趣、品味相投的人推荐书籍。
190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作家鲁德亚德·吉卜林曾说:“除非一个人非常了解另外一个人,否则他就无法向对方荐书,即使是推荐最好的书。如果一个人很想看书,他应该虚心求教于那些了解他人生经历的年长者,并听取他们的建议,尤其重要的是,跟对方多聊聊当初最吸引自己的那些书。”
我一贯主张的基本阅读准则,或者可以说是一条不可更改的准则:随兴而读。
在很多情况下,装模作样最终成了现实:我们所渴望拥有的品味常常会成为我们自己的品味。(对威士忌、香烟、毒品、羊杂碎,还有书籍的品味都是如此。)**“成就来自模仿”,小朋友对大人模仿阅读的意义。
一个孩子不为了向任何人炫耀,只是带着纯粹的热情和兴趣去读书,这很美好。……去读那些能带给你快乐的东西(至少大部分时候能带给你快乐的东西),且不要怀有任何愧疚。……好书正在等待着你。这一点你大可放心:当兴致来临时,它们会为你做好准备。
3
从纯粹的认知层面来说,阅读的本质是:编码和解码。
4
答案是,我赞成读者遵从自己的喜好标准。
作为一名读者,如果他不允许自己不时跟随兴致的引领,去阅读一些能够带给他纯粹乐趣的东西,那么他宁愿自杀。(一位评论家)
5
阅读能否让你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简而言之,答案就是:不,它不会。再怎样长篇大论,我相信答案也是一样的。
如果你真的很想成为一个更好的人,阅读可以在很多方面为你提供帮助。这不仅取决于你所读的内容,也关乎你阅读的原因和方式。
一位18世纪的科学家利希滕贝格所说:“一本书就像一面镜子,如果读者是一个傻瓜,你不能指望他看完书后会变成圣人。
书籍的一个奇妙之处就在于,它们不会被惹怒或者轻视人。它们会耐心地承受你的各种审视,而且你读得越仔细、越认真,它们呈现出的秘密就越多,就好像它们要求你提出疑问,做好了接受审查的准备。(丫枝注:**另一个奇妙之处,它们可以被重复阅读,无论多少次)
阿尔贝托·曼古埃尔说过这样的话:“文本是无声的存在,直到一个读者开始阅读它,它才会打破沉默。只有灵活的双眼接触那些书页上的符号时,文本才开始变得生动鲜活。所有的写作都依赖于读者的垂青。”
6
阅读的内容和方式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你翻完一本书的速度。
7
“阅读教给我们的第一件事,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怎样安静地坐上很长一段时间,并且正视这段时间。我们充满活力、全身心投入这种令人兴奋的精神活动中,忘记了时间,忘记了死亡,也忘记了生命中那些不快和痛苦,完全沉浸在永恒的现在和此刻的快乐当中。”=琳恩·莎伦·施瓦茨《读书毁了我》
没有什么比阅读教给我们的这些事更为宝贵、更为重要了,因为这种全身心投入的阅读,其实就是你和一本书联合起来对抗时间。
8
20世纪巴黎著名的圣维克多修道院,院长休:特别强调,学习阅读的人要培养谦逊的美德:“对读者来说,谦逊教给了我们尤为重要的三点:首先,不轻视任何知识或著作;第二,不以向任何人求教为耻;第三,在完成阅读任务后,不看不起其他人。”
9
《如何阅读一本书》三种目的是:“获取资讯”、“增进理解力”和“娱乐消遣”。
我觉得电子书阅读器帮助我恢复了多种阅读活动所需的注意力。也就是说,它不仅让我重新找到了沉迷于一本书,顺着线索往下读的感觉,还让我在工作时又成了那个手里握着铅笔看书的学者。
10
弗朗西斯·培根爵士有一句被广泛引用的话,出自《论学习》一文,跟读书有关:“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需读其部分者,有只需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需全读,读时需全神贯注,孜孜不倦。
我们的困境并不是“信息超载”,而是“过滤无能”。
教育本来就应当教授学生良好的浏览能力,以及认真阅读以获取信息的能力。而慢速、耐心的阅读,适合我们在闲暇时间进行。
11
作家斯蒂芬·茨威格曾经将书本定义为:“一种能够缓解痛苦和不安的宁静”。
外界环境越是吵闹,读者就越是要被迫变得沉默。只有在独处和隐居的情况下,大声朗读或者小声诵读才是合理的、可能的
12
重读不一定是出于不满足,或者是对某书的完全沉迷,也可以出于满足感和未完成感的奇妙杂糅。重读可以无关喜恶,而是被一种未完成的感觉驱使,觉得一本书里还有更多你没有接收到的信息。这要么是因为你读的书本来就像休·肯纳说的那样,不是“一遍就能读懂”;要么是因为你第一遍读它的时候,还没有做好准备去迎接挑战。当脑子里的那个声音告诉你把书拿起来,再读一遍时,你应该听从它的劝告。你只需要多加练习,能够在各种驱使你追求新鲜事物、阅读新书的声音中辨别出这个声音。
13
作为成年人,我们的目标不是热爱所有的书,也不是只去热爱某一类特定的书,而是在自我允许的有限范围内,尽可能广泛地阅读书籍。
14
戴维·福斯特·华莱士曾经说过:“书籍的意义在于战胜孤独。”阅读是一种与他人建立联系的方式,但是这种联系很奇特,既是亲密的,又是确有其实的。
“安静的冥想对重要思想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不能否认,人际关系网络也能催生好的想法。”
如果我在本书中过分强调了独自的、沉默的阅读,那可能是因为我比一般人更重视独处和沉默的价值,但同时也是因为它们是一种遭受着威胁的精神体验,另外,真正的阅读也是根本不可能抛开独处与沉默这两个元素的。
15
计划曾深深地吸引了我,但如今我已变成了偶然力与兴致之神的崇拜者;我可以试着去侍奉别的神,却不会真心投入。我认为与其按照书单和计划读一本确定无疑的好书,还不如信马由缰地读一本平常无奇的书。为什么不呢?说到底,曾几何时我们压根无法选择自己要读的书,它们都是不期而至的,对我们来说全然陌生,从爱人的手中传递给我们。
16
小说家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说过:“一生中有两个时刻,你知道自己得到了所有人的承认——一次是你学会走路,一次是你学会读书”。
阅读起初就像一个温暖的茧,带给我们安全感,以及牢不可破的被人关爱的感觉,但它却逐渐地、无法阻挡地变成了一件让人紧张的事。它变成了一场竞赛,我们身在其中,成功或失败,可能都是孤身一人,而这种不请自来的孤独促使我们去攀附接近那些既能引导方向又能证实我们成就的人。我们甚至还会对别人或自己撒谎,隐藏我们作为一个读者,以及作为一个人的真实面目。
大概700年以前,理查德·德·伯利(一位英格兰僧侣、图书馆馆长、藏书家,最终成了达拉谟教区的主教)曾说过一段话,令我受益良多,也许你们也能从中有所感悟。“在书中我与逝者重逢,”他写道,“在书中我预见未来之事,在书中有战事纷争,在书中有和平安定。万物都随时间腐化,星辰陨落,季节更替,一切繁华终归尘土,然而上帝让这一切在书中得以重现。”
17
阅读书目:如何再次拿起书/[美]艾伦·雅各布斯 / 魏瑞莉 / 中信出版集团 / 2019-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