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联:高枝初展莺栖处
下联:细柳微拂月上时
唐诗人施肩吾《山中送友人》诗云:
欲折杨枝别恨生,
一重枝上一啼莺。
乱山重叠云相掩,
君向乱山何处行。
诗意原本无须解读,只看诗题亦可知为送别友人。不过个人感觉两个“乱”字很妙。前一个“乱”并非只是山乱,更是送别时刻诗人心乱;后一个“乱”应有诗人担心友人此后前途之乱。由此方见双方情谊之深切。
初读此诗,便觉“一重枝上一啼莺”一句与几日前看某阅读公号文章中所附一图之意很是相配(即上图),即化此句、彼图意境合为上联,联意与好图较为匹配,只不过联意把“高枝”变被动为主动了,个人觉得动感更强了。
自拟下联:细柳微拂月上时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词云: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这首词前婉约、后豪放,上片写暮春景象,下片写情绪感受。其中既有对美好风景赞美,也有对自己远离家乡、青春不再、壮志难酬的怅惘与喟叹,更表达了词人超脱豁达之胸襟和随遇而安之心态。
为与上联相配,下联取此词上片一句一景,也是表达深春月夜杨柳依依之美景。初拟时用了“微斜”,后又觉不如“拂”更主动、更人格化,此亦惟求赏心悦目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