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不够黑人,也不够白人,又或不够男人,那请你告诉我,托尼,那我到底算是什么人?!
毫无疑问,《绿皮书》是一部美国式政治正确的电影,种族问题是美国永远也绕不过的话题,或许这也是它获得奥斯卡奖的原因之一,不过,这部“政治正确”的电影却是我近期看得最认真、给我带来思考最多的影片。
不同于好莱坞式的巨制,这是一部成本不高的影片,不过这样的影片,却同样能,或者说更容易直击人类心灵的最深处。镜头的转换、情节的推进都恰到好处,看起来不会突兀,略带喜剧的风格巧妙化解了有些令人紧张的镜头与敏感的话题。
不多对影片情节作分析,我更关注的,是两位主角恰到好处的演技。黑人钢琴家的坐姿,甚至是眼神,以及白人司机的台词是我觉得尤为出彩的细节。黑人钢琴家的学识以及白人司机的处事能力都是我所敬佩的,我总是觉得,最后,两人都学会了对方的精髓——司机不仅学会了如何写一封动情的信,也学会了容忍以及拥有尊严;钢琴家不仅吃了炸鸡并把骨头顺着车窗扔出去,他也学会了自我救赎与解脱——他甚至把那块司机“偷”来的廉价彩色石头放在了它充满珍宝的房间里的最醒目位置。两人最后在司机家里聚餐则是二人彻底改化的标志——在这之前,司机甚至会将黑人用过的杯子扔进垃圾箱,而那位技艺高超的音乐家,也只会一个人默默地喝威士忌,在自己的世界遨游。
我不认为在现实世界中会发生这样的故事——自己的偏见会在短短的两个月就能化解,但这或许就是电影艺术,或者是文化的魅力所在——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一种在现实世界中难以成立但又不是绝对不会发生的假设。这种电影艺术与现实的偏差正是让我们无条件去看一场电影的原因之一。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中留下的一个谜,虽然它是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细节——司机在去酒吧营救被欺负的钢琴家的时候,到底有没有带枪呢?他把手伸到了夹克下,俨然一副带了枪的模样,但直到化解了这样的困境,他都没有将这把枪掏出来——虽然后来的镜头确实说明了司机有一把枪,但我仍然偏向认为,在酒吧的那一晚,他根本没有枪,他是靠整部电影体现出的长处——善于处理棘手问题的能力解决了这次险境,如若真的如此,那时他对钢琴家的态度,俨然已经从老板与打工仔的关系,慢慢转变成友谊——谁又说的清楚呢,毕竟这是一部电影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