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很容易与“看见”“看着”相混淆。教师天天都能看见幼儿,看到班级中发生的各种事件,但是看见、看着,就等同于观察吗?答案是否定的,“观察”在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一种高级形式”“观,指看、听等感知行为;察,指分析与思考”。在心理学界定上,观察是以视觉为主,融其他感觉为一体的综合感知,并包含着积极的思维活动。所以观察是在看的基础上了解表相背后的原因,以及后面可能发生什么。从而决定采取什么方式的回应才是有效的。
记得一次上课,一名学生告状说同桌把他的本子弄坏了,但我看他并不是很生气,于是我说老师在讲课,等一会儿我再处理可以吗?他说行,之后我就看他俩并没有进一步激化矛盾,后来我布置了交流的谢却,两人还一起说起来……下课了,他们要往外走,我还故意问,来来我听听本子的事,告状的学生,却说:没事了,然后就跑出去玩了。如果当时我就处理,肯定都会自己说自己的理由,我没管,但也没有置之不理,而是观察他俩的行为,先是没有进步激化,接下来还能一起上课,所以就不是什么要紧的事。所以有些幼儿之间的小问题,冷处理,过一段时间就雨过天晴,风平浪静了。
叙述观察法是最常用的观察法,指用叙述性的文字将所观察事物记录下来,我们常写的“观察记录”就属于这一类。视频中几个小朋友在用木条搭建“高楼”,小朋友们搭的都不一样,凯文的最稳,但速度有些慢,而且别的小朋友大声说话里,他也基本没受什么影响,可以看出是比较专注的一小朋友。而且陈凯文搭建的基本上都对齐了相当稳定怎么碰都不会倒。
茜茜小朋友搭得最高而且最上面的木条不再是立着放,而是水平放置了老师问的时候还解释说要封顶……
兜兜则比较活动好动,搭的虽然很高,但却不稳定,还歪了少,茜茜小朋友把剩下的木条给凯文,而兜兜还伸手去拿,所以在家里应该也是随便习惯了,所以在集体里也很是活泼。
米多则没有搭起来,在家里应该什么也都是大人替她做的。所以自己很少动手去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