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听课程,里面的老师提到了一个概念“知识的诅咒”,一听恍然大悟。
知识的诅咒,就是一旦一个人知道一件事情后,就不了解在不知道它的人心中是怎么想的。
比如某个做技术的资深专家,演讲时常常说出一大堆专有名词,听的人感觉起来云里雾里,这个词什么意思,那个什么意思,可是讲课的人却不自知,因为这些词对他来说很简单,就像小学课本里的大中小。
其实这就是演讲沟通的能力,说的话能否让大家听懂的能力。
应对策略是什么呢?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到一个词叫场景化,就是把难以理解的事情用场景化的小故事讲出来。
我目前感触最深的是听樊登老师讲书,都是穿插有各种小故事,小案例,特别易懂。
两本感触最深,第一本是《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里面讲的每个观点都是用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的。
比如告诉孩子表现出了什么行为,用儿子喝牛奶的例子;跟孩子说不要你了,会让他们感觉不到无条件的爱,用自己亲眼遇见的各种家长吼叫孩子的例子。听下来就感觉我也遇到过哎,原来有这么大危害。这种讲法比说教有用,如果一直告诉大家你不能吼孩子,要无条件的爱孩子,是引起不了共鸣的。
第二本是讲《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这本书很多文言文,乍听都不知道什么意思。樊登念完文言文后就直接用大白话再解释一遍,比如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就是说蓬草这个很轻很小的植物如果生长在痳地里,会非常的笔直,指的是外部环境的重要性,就像孟母三迁。
像这种,就不存在知识的诅咒。
了解这种现象后,可以用来反思自己的表达,是否会让人听不懂?是否有结合案例故事,让自己讲的内容更有吸引力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