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不识“真经”

不识“真经”

作者: 笑拂凡尘 | 来源:发表于2020-11-18 06:21 被阅读0次

说到《西游记》中最后两个和尚要向唐僧他们收贿赂才肯把真经给他们的原因,本人笑拂凡尘的看法可能与很多读者影迷有所不同。

本人认为此间“收贿赂”原因有三:

1,劝此真正“放下”的一种方法。

我们很多人看到“两和尚”向唐僧等人“要点人事”就认为是收贿赂,却不知在看来,这是“劝人向佛之心”。人之所以有不舍,是因把一人一事一物看得太重之故。

“要点人事”,不过是要是钱财物事而已。试问唐僧四人西方取经是为了佛法大道,而佛法大道岂可轻易取得?唐僧四人也明此间道理,所以历经九九八十余难,此间还多有一些舍弃,终到西天。眼前“大道”有成,却差点因这最后一个“不舍”而与“佛法大道”失之交臂。

你以“两和尚”收取的是贿赂钱财吗?非也,收取的是唐僧四人需要“舍弃”,需要“放下”的“贵贱分別之心”和“狭隘私利之心”啊!

2,教唐僧四人“付出与回报”的天道之理。

我们总认为唐僧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余难,就应该很顺利的拿到“真经”,从未想过有“付出还不够”和“付而不得”的可能。为什么?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有“想当然”的想法。可世界上的事无论好坏,哪有那么多“想当然”的失败或成功?此间有一开始努力,就注定失败的;还有一开始是对的,后来走向失败的;也有努力中失败与成功不断纠葛着的。

而我们再来说唐僧四人,虽西方取经受了众多磨难可和救世救民的“佛法大道”的获得,这些付出就一定对等的吗?答案是:或够或还未够。

为什么这么讲?因为“佛法大道”讲“缘”,讲“悟”。有缘者有悟性者,不必西去取经就可得此佛法大道;无缘无悟者,终愿付出所有也未必能得“大道”一斑一貌。

而唐僧四人取经,在西天之时,与佛法大道或许还着这“一放一收”,“一舍一取”之缘吧!

3,最真“真经”乃凡而不凡。

唐僧四人西天取经,面对“两和尚要人事”,这也是“传真经”。用佛法中的说法叫“禅”。

可以讲此间“收贿赂”乃传的是“以心印心”的“真经”。是教四人识得“凡者与不凡者”的区别。什么意思?就是真正得道得法的人看上去是与普通人没有区别的。但是很遗憾,唐僧师徒四人“悟性”不够,难识此开示。也就倒置之后不识“无字真经”,见“无字真经”而愤愤不平了。

佛家讲:一瓢一饮,皆有因缘。而唐僧四人只能以此方法取回真经,也是此间因缘之故吧!

相关文章

  • 不识“真经”

    说到《西游记》中最后两个和尚要向唐僧他们收贿赂才肯把真经给他们的原因,本人笑拂凡尘的看法可能与很多读者影迷有所不同...

  • 吕祖《真经歌》注释

    真经歌,真经歌,不识真经尽着魔,人人纸上寻文义,喃喃不住诵者多。 注:真者对假而言。真经者,修真之经也。真经实无文...

  • 吕祖《真经歌》及白话解读

    吕祖《真经歌》 真经歌,真经歌,不识真经尽着魔。 人人纸上寻文义,喃喃不住诵者多。 持经咒,念法科,排定纸上望超脱...

  • 真经歌

    真经歌,真经歌,不识真经尽着魔。人人纸上寻文义,喃喃不住诵者多。 持经咒,念法科,排定纸上望超脱。若是这般超生死,...

  • [古易原理]十四、「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

    关于「易数」,《系辞》的说明,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已经极尽努力。后人不明白,是当面不识真经。 1、「参伍以变,...

  • 西游|年少不识女儿情 懂时已不再少年

    西游|年少不识女儿情 懂时已不再少年 你是去往西天,求取真经,一心向佛的圣僧, 她是性情真挚,粉饰红装,向往爱情的...

  • 不识Netty真面目,只缘未读此真经!

    Netty is an asynchronous event-driven network application...

  • 打油诗

    ——恨水于2013 遇真宫中遇真经,武当山里有三丰。 太极湖畔千百载,天地人界是精英! 唯叹当初不识路,误入凡尘四...

  • 《玄门散识》文献卷☯道教中与养生相关的主要著作

    《道德真经》、《南华真经》(即《庄子》)、《冲虚真经》(即《列子》)、《通玄真经》(即《文子》战国时文子所著)、《...

  • 360个人图书馆~道家四圣

    四子真经,指《南华真经》、《冲虚真经》、《通玄真经》和《洞灵真经》。据说,这四部经典的作者庄子、列子、文子和庚桑子...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识“真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zjqi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