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接触产品一年多,时间越久,越接近原貌。
借着这《产品心经》本书,简单谈一些思考。
书中谈到很多,这里重点谈一下产品的工作以及对产品的理解。两者相互交织,又各不相同。
正文
首先谈一下产品的确立。
有很多入行的人都是接触一个产品很久,做了很多工作,但是又迷迷糊糊,不知道到底在做一件什么事情,或者大概知道在做什么,但又很模糊,等到产品失败了再回过头来看这个产品。才站在产品的层面上来看待问题。之后站在不同的层次,不同的高度,对产品产生不一样的理解。
大体上,将产品的具体工作分为产品确定和产品实现。
单纯对产品来说,无非是追求两点:有用和好用。
有用涉及到产品的确定,好用则涉及产品的具体实现。
要做到有用,首先要审查需求。
很多人会忽略这一点盲目开展一个项目,首先是没有意识,其次是意识不够深刻,多见于初创的年轻人。典型特征就是隐约觉得有用,于是心血来潮要做,虽然做的时候也会有迟疑,但是往往会被兴奋掩盖,哪怕连核心的需求都没有确立。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很难找到一个绝对没有用的需求。
任何能想到的需求,即使是听起来很扯淡,也总能找出一些说辞使其有价值,这也成了创业的第一个坑,也是最深的坑。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涉及到用户需求与市场分析。
一个人的需求是需求,一万个人的需求也是需求。
关键的问题是了解一个需求在用户群体中的需求状况,既不能盲目认为几个人有需求,那么这个群体中的大部分人就都有需求,毕竟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很大;也不能问过几个人都没什么兴趣就妄自菲薄觉得这个需求没什么用,通过具体工作来了解一个需求的状况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之后要根据结果来确定方案。
其次是市场分析。即使是很多人都有的需求,也要考虑大环境。因为社会不是人们简单的聚在一起。当面对一个群体的时候,大环境就变成了考虑的核心之一。
比如共享单车,按照现在的情况来看,这个需求的需求程度不用质疑,但是同样可以看到共享单车在刚推出的时候非常艰难。然而当共享单车蔚然成风的时候,市面上又接连出现了共享电车,共享摩托甚至是共享汽车。原因就在于大环境的变化:共享单车的发展带动了国内共享出行概念的发展。
经过对市场的理解和判断,要从战略层面上作出决策。包括具体方案,核心需求,延伸需求以及上下游的确立。尤其要提及的是,产品的确立要考虑公司的情况,好比电影与电影公司之间,彼此独立又彼此相依。切记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而具体工作的时候又互不考虑。
当产品立项以后,就要考虑产品的实现。产品的实现首先要基于之前选定的内容对确定的产品功能,由主到次,由概括到详细,同时进行流程的确定。如何把流程做到最简,如何把功能的主次划分在产品的层面上体现出来,是这阶段工作的关键点。
除了产品本身,产品是不是能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品的“配套服务”。打个比方,即使是梁朝伟的电影,在上映之前也需要各地进行宣传,也需要专业的执行团队来掌控。
对于产品的运营,产品一定要对整体进行把控。一个逼格很高的产品,却找一些灰色渠道进行投放,这是是绝对不能允许的。另外,作为一个大的团队,如果缺少行之有效的团队管理,导致产品总出现各种问题,用户或者顾客的体验总是不好,绝对会大大的降低产品的竞争力。
这些就绪以后,一定不要忘了产品的迭代环节。
所谓当局者迷,进入到具体工作中,往往会忘了站在更高的层面上来审视整个产品,这点尤其体现在产品的迭代意识上。
产品迭代不是简单的看着产品,调整按钮的位置,或者加一些可有可无的功能,又或者改变下信息结构,把产品变得更糟也说不定。产品一旦成型要懂得尊重它,把它当成独立的个体,看待它应该如何提升,如何进步,在这个过程中,数据和反馈都会提供建议和参考,但一定要注意,仅仅是建议和参考。
除了这些,额外补充一点。
有句话讲,同样的招式不同的人用会有不同效果。有的人能敲断石板,有的人只能敲断木板,原因在于内功不同。
对于产品来说,形式和流程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产品传递了什么东西,产品的品质,产品的理念。
品质、理念足够坚固的话,形式和流程都是可以选择的。
结束语
从把好的模式、技术运用到人们的生活中,再到品质、理念层面,整个过程中能够感觉到越来越了解万事万物的原貌。
这些时候就会觉得,产品或许是最有意义的工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