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育儿路上,我们一起走心理
警惕!别让你的 "应该" 培养出一个 &qu

警惕!别让你的 "应该" 培养出一个 &qu

作者: 晓达亲子情商疗愈 | 来源:发表于2017-05-10 11:27 被阅读88次

一、

“不要!我不想吃了!”

“再吃点吧!你看,这鳝鱼多漂亮,滑溜溜、亮晶晶的. . . . . .” 说着,我又夹起一块举起了手。

小妞的眼睛瞪得跟桂圆似的,嘴巴闭得紧紧的,脸涨的通红好像一只蕃茄。

“算啦!不想吃就别让她吃了,你想让她以后都讨厌吃鳝鱼么?

先生的话,让我一愣。

是啊!我这是在做什么?

小妞今天明明吃得不错,只是鳝鱼吃少了而已,为什么我会?

鳝鱼,鳝鱼. . . . . . 原来如此!

因为鳝鱼,今天我是特意为小妞做的,花了整整一个小时去清理,可小妞只吃了两口,明显没达到我为她精心准备的心理预期。

晚饭后,我收拾着碗筷,陷入了沉思。

曾几何时,我把曾经自己最讨厌父母对我做的事,在对孩子做?!

二、

大约10年前,一个星期二的上午,当时我还是日资银行的一名小白领。每天最得意的事情,就是可以悠闲地骑着一辆单车,穿越繁华的陆家嘴:2853米,十几分钟就可以到达公司。

那天上午,当我起身准备倒水的时候,忽然肚子一阵隐痛,我心中暗叫:不好!要来好事了!问题倒不是事先没做好准备,而是根据经验,每次来好事的第一天我都会痛得死去活来. . . . . .

果然不出所料,拿着水杯刚回到座位的我,就开始直冒冷汗,两眼发花眼冒金星。心想着去更衣室休息一下吧,于是,站起身扶着墙,凭着印象中的路线慢慢挪向更衣室。

进入到更衣室,我已经愈发难受了,眼前的景象,仿佛都被泼上了一层墨汁,身边传来同事关切的话语声,仿佛也来自于另外一个世界。我木然地点点头,嗫嚅道:嗯,不太舒服。

更衣室里放着两张折叠床,是同事放在那里午睡用的。我艰难地爬了上去,直挺挺地趴着一动不能动。

“小达,你好点没?我帮你叫辆车,你就回家休息吧!”不知过了多久,耳边传来了同事的声音,”科长说今天没什么要紧事了。“

“好的,谢谢你!“

一个人艰难地走在马路,肚子传来的痛感让我觉得害怕,好不容易叫到一辆车,贴身的内衣已经被汗水浸透,腹部的痛感越来越剧烈,好在马上就可以到家了。

刚进门,就传来了爸爸的声音:

“哦哟,怎么回来了呀!“

“我肚子不舒服,请假回来了。“

“哦!你的车骑回来了吗?”

“没,我打车回来的。”

“啊!打什么车呀!有车不骑回来,多浪费钱!那自行车怎么办呢?@#¥#@%¥……¥%”

“. . . . . .“

我一时噎住,无话可说,直接进了自己的房间,“砰”地一声关上了门。

肚子痛,心更痛!

警惕!别让你的 "应该" 培养出一个 "无感" 的孩子

认识先生后,我曾好几次和他说起这件让我耿耿于怀的事:自己女儿都说不舒服了,疼成那样半条命都没有了!还在那里只知道算计着钱,一点都不顾及自己女儿的感受!

每每和朋友聊起这件事,大家也都唏嘘与不已. . . . . .

然而现在的我,却又在不知不觉中,因为这样那样“无关紧要”的原因,在忽视着小妞的感受呢?

三、

曾遇到一位妈妈带着孩子去公园玩,孩子手里拿着一辆小汽车。走过广场,见到个熟人也带着孩子。那个小朋友看到小汽车,也想要玩。

于是,这位妈妈弯下身,问孩子:宝宝,咱们把小汽车给弟弟玩一下好不好?

没想到,孩子毫不犹豫的摇头,响亮回答:不好!

于是,这位妈妈怒了,说你个熊孩子,咋就这么自私呢!不行,今天一定要把孩子教育过来。

于是,这位妈妈时而和风细雨,时而威胁利胁,强迫孩子答应把小汽车给弟弟玩。最终孩子斗不过她,含泪认输。

这位妈妈很满意,教育孩子说:做人,就要懂得分享!

警惕!别让你的 "应该" 培养出一个 "无感" 的孩子

父母忽略孩子的感受,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

父母出于种种考虑,要求孩子学这学那:钢琴啊、围棋啊、画画啊. . . . . . 孩子或许根本就没有那个兴趣;又更或许是 爸爸妈妈那种过于焦躁的逼迫态度,让孩子失去了去体会这些兴趣项目本身的乐趣。

每一个人其实都有他的梦想,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明白什么事情可以让自己最振奋,那时在心中出现的梦想应该是最真诚、最清晰的。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老师、父母或社会往往会把很多世俗的价值观灌输给孩子,有些父母会要求孩子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这个好、那个不好。其实很大程度上,这可能会让孩子把自己的梦想包裹起来,隐藏起来,他们因此去做父母未能成为的人,然后无感地走着本不该他们走的人生轨迹。

最近网络上流行起一股“读书热”,一时间好多微信公众号都办起了读书会,尤其是对于孩子“国学修养“的读书会,其中有一段话,让我记忆尤为深刻:每周两次语音播放,不用家长先学习,直接播放给孩子听!

相信能够被这段话吸引过去的家长,大多本身对“国学“没什么兴趣,而只是“应该”地觉得:孩子需要学这些,别人在学,我们要跟上、不能落下。那么可想而知,父母对于国学的这种“没兴趣”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感受,而“听音频”对孩子而言将会变成味同嚼蜡的“任务”,怎么可能会产生由衷的兴趣呢?怎么可能和那些真正喜爱中国经典,并乐于津津乐道地陪伴孩子一起读书的家庭相提并论呢?

忽视“感觉”的学习,不但没有好的效果,还会让孩子产生:学习都是痛苦的,学习都是没什么意思的,学习就只是机械地背诵. . . . . . 等等的认知偏差,从而影响到他们未来对于学习的热情。

四、

孩子不想吃,可父母觉得有营养、或是因为那是自己“精心准备“而强迫孩子吃;

孩子不愿意分享,可父母觉得那是“做人的道理”而强迫孩子分享;

孩子觉得学这个没意思,可父母觉得”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而逼迫孩子学习;

. . . . . .

说到底,这和我爸爸当时无视我肚子疼、身体虚、体力不支的感受,而责怪我“浪费钱打车回来“何尝不是一样的?

因为自己心中这样那样的“应该”,忽视对方心中最最真实的感受?!

警惕!别让你的 "应该" 培养出一个 "无感" 的孩子

其实:

孩子今天少吃一口,又何妨?

这次因为是“心爱之物" 所以就是不分享了,又如何?

孩子对于 "国学" 不了解,父母为何不能怀着一颗“初学者之心”和孩子一起投入地学习呢?父母本身最真实的,想要学习的态度,才真正能够影响到孩子、并带动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感受恰恰才是最重要的!

五、

中国人羞于谈感受,却常常为感受所困扰。

因为不谈,不代表不在乎!

等到心中的“不快“、”不适“、“不满“积聚到了一定的程度,人人都会爆发,这是一种本能。

就好像日剧《四重奏》里: “是否要在炸鸡块上撒柠檬汁" 这样一件小事,却让一对夫妻如鲠在喉。很多貌似“相敬如宾”的家庭,忽然就爆了一个冷门:丈夫离家出走了!两个人过不下去了,离婚了!大家觉得:两个人背景相当、什么都挺好的,怎么就过不下去了呢?

关键就在于:感受不好!

如果从小就一直被教育着:感受不重要,道理才重要。这样的人,会因为这样那样的“规则”而压抑自己的感受,造成关系间的沟通不畅,最终就很容易爆出这样的冷门。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深度,决定着他们之间的关系。“无法谈感受”的人,会很难与人建立亲密关系。

而我们这一代,多数是被这样 "无感" 地教育起来的。因为从小自己的感受长期被忽视,所以慢慢变得不再敢表达自己,甚至觉得自己的感受是羞耻的。

然而感受,它产生于内心,存在于躯体。

无法和它讲道理,无法假装视而不见,无法用理性去消除它。

忽视和压抑只会让它在身体里埋藏得更深。

你以为它消失了,它却会无声无息地影响你的所思所想,一言一行,甚至在身体上有所反应,产生各种各样的病症。

警惕!别让你的 "应该" 培养出一个 "无感" 的孩子

所以,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

不要让自己曾经的经历“重蹈覆辙”;

不要让埋藏在身体里的“木马程序”操控者我们。

为了孩子今后的人生、幸福,

对他们的感受多一份尊重。

你会惊喜的发现:

哇!原来我竟可以和孩子相处得如此亲密!

这,才是亲子间本该就有的状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警惕!别让你的 "应该" 培养出一个 &qu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znw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