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就是读书天,在天气晴朗美妙的四月初。经常来的这家书店人格外多,旁边这桌是一家三口,身型壮硕的父亲在给自己的孩子读书。相信这个场景会成为这个孩子美好的记忆。
这是一本很厚重的小说,刚开始阅读觉得文字翻译很流畅,故事从孩提时写起也非常容易理解,而后面主人公在大学期间随着视野的不断开阔,挑战其世界观价值观的事情不断增多,于是生活逐渐充斥矛盾和冲突,他不断和世界斗争、妥协,成人世界的复杂性开始彰显,各种无法客观判断善恶是非的场景的出现,又让故事很好的拟合出了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虽然分为了4段不同的人生轨迹,但读起来彷佛就是同一个人穿上了4件不同的衣裳。4个平行空间的同一个人,是同一个矛盾的个体,没有偏执狂热的追求自己的信念信仰,也不是一个随波逐流的盲从者。他似乎是在追求着某种平衡,可以看出作者似乎是从第三人称进行客观地描述,但不难看出,他仍是站在主观角度在讲述自己的故事。
整个阅读的过程也非绝对的顺畅,不得不说,这样艺术创作上不断重复会给人带来感官上的审美疲劳,如果不是从2月份开始几乎每周末来书店在精力充沛的上午以周更的形式看这个故事,我迟早会像在大三的时候看那本《自由》,果断放弃。还记得当时看那本自由,自身一点都不自由,强迫自己每晚对自己不理解的世界进行探索是件有些痛苦的事情。对于成年世界的复杂和矛盾也无法全然接受,当然这样的勉强最后也没有坚持下来。跟这本书的告别并没有过分留恋,跟随作者经历了4番人生,感觉这样的离去友好而自然。
文中年幼时期的经历和故事,很容易理解。但是一旦进入大学的部分,成年世界中与世界的对抗的厚重又让我堕入一种茫然,对于这种厚重我仍然是不理解。没有足够的历史储备,不具备对各种主义的理解,总是让我囫囵吞枣地扫过若干页。于是又开始对自己不满意,感觉这么多年似乎不曾有过积累和进步,当前的认知水平不能让我理解书本中的大学时代。是否是我的认知水平还停留在大学初期,自我的认知成长路径低于书本中的主人公,这种类比可能不是很恰当。最近经常会不自觉地地回顾过去,这里不由的叹了口气。即使有上述困惑,而且时代相差甚远的,但是里面众多的人物心理,总是会映射到现实,人类的共性还是存在的。故事在作者大学毕业后戛然而止,他的世界不断重构,但是随着他生活的推进会怎样呢?颠覆性的毁灭,顺应时代的妥协还是寻找到自我的出口,无从推出判断,彷佛是我们看不到后面自己人生的路径。
逐渐意识到,现在太多的输出,都是毫无意义的自我呻吟,对自我情绪的过分关注。凝视自我本身没有什么错,但超过某个阈值的时候,会感觉过于拖沓,不够洒脱干脆利落。
生活需要关注点,需要注入更多客观理性的思考,需要更多有意义的行动。
这本小说就到这里啦~~把它的周末让给其他读者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