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燕音羽
这两天台北故宫把国宝——颜真卿的《祭侄文稿》送到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展出,引爆了两岸民众怒火。
为什么说颜真卿的这件作品是国宝?
这是因为《祭侄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而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和宋朝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则分别第一、三;而且这件作品还是颜真卿的真迹。
这篇文稿是颜真卿面对侄子的头盖骨写下的,它追叙了颜真卿哥哥——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
这样一件见证唐朝由盛转衰,忠臣父子尽忠报国的,极其珍贵的书法作品凝聚了华夏民族精神。子孙后代们应该对其应珍而重之,好好保存,而不是送到日本,让上面的文字变成酱油碟子和仙贝包装纸的装饰。
曾熟读中国五经,被宋太宗赞叹“泰伯用夏变夷之遗风犹有存者”的日本沦落至此,不知道宋太宗泉下有知的话,又会怎么说呢?
【译文】
倭国
倭国在泉州的东北方,现在叫做日本国。
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他们国家靠近日出的地方;也有人认为他们是因为讨厌原来的国名,所以才改名的。
神道教女神(来源:芝加哥艺术学院)日本国国土面积有几千里,西南方和海洋相连,东北有大山阻碍,山的另一边是毛人国。
全国一共五畿、七道、三个岛屿、三千七百七十二个乡、四百一十四个驿、八十八万三千多个壮年男丁。
日本国的土地多数是山林地带,没有肥沃的田地,人们喜爱吃海产品。
民间大多喜欢纹身,自称是春秋时吴国第一代国君——泰伯的后代。
他们又说上古的时候派遣使者到中国,使者们都自称自己是大夫(官职)。
夏朝的时候,君主少康的儿子被分封到会稽为王,他为了躲避蛟龙的危害,剪短了头发并且纹身。
现在日本人为了到水里捕鱼,也给自己纹身来让鱼类及其他水族感到憎恶。
计算一下日本到中国的道路里程,日本位于会稽的正东方。四季和中国大同小异。
日本天皇以王为姓,经历七十多代没有更改过;文武百官都是世袭的。
日本男子穿衣都是用整条横布,不用针线缝制,只是打结束在身上。
日本女子的衣服就像被单,头从中间穿出来,一件衣服大概要用2-3匹绢布。
无论男或女,他们都披散头发,赤脚走路。
传统日本(来源:pitt.edu)日本国也有中国的一些典籍,如:《诗经》、《礼记》、《尚书》、《周易》、《春秋》、《乐天文集》之类的,这些书都是从中国运来的。
日本的土地适合种植五谷,很少种植麦类作物。
普通人买卖都是用铜钱,上面铸有“干文大宝”几个字。
日本国内动物有水牛、驴、羊、犀牛和大象之类,还出产金、银、细绢、花布等物品。
树木则有杉木、罗木,高达十四、五丈,直径四丈多。
当地人把这些树木锯成建房用的枋板,用大船运输到泉州贩卖,但是泉州人很少到日本去。
音乐有中国和高丽两种。日本的武器有刀盾、弓箭,箭头是用铁做的,但是射得不远,这是由于本国中不经常发生战争。
巴御前(来源:ancient-origins.net)日本武士(来源:Military Wikia)
房屋里,父母兄弟都有不同的卧室,吃饭用食案和高脚盆。结婚不用金钱布匹等做聘礼。
日本人死后只用内棺,不在棺材外面再套外椁,坟头堆起土包。
人刚死时,家人都纷纷哭泣,这时候不能吃荤腥。
等下葬之后,全家都会洗澡,祛除晦气。
要决定大事的时候往往灼烧动物骨头,占卜凶吉。
人们不知道使用历法计算一年四季,只是用每年秋收作为计算岁数的标准。
这里的人们很长寿,大多能活到八九十岁。
女人们没有不当男女关系,也不会有嫉妒之心。
中暑的女人(来源:东京国立博物馆)平时日本人没有纷争乃至诉讼,有的人犯了罪,重的会被灭族,轻的会把他的妻儿奴仆全部充公。
上贡和赋税使用金银,这是东粤州和其他岛出产的。
他们国家从东汉时期就开始和中国往来,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朝、唐朝,这些时期都派遣使者进贡。
宋太宗雍熙元年(公元984年),日本僧人奝然和他五、六个徒弟坐船来到中国。
他们向宋太宗献上十几件铜器,这些铜器都十分精致。
宋太宗召见了他们,下令让他们住进太平兴国寺,并且赐予紫衣袈裟,对待他们十分仁厚。
宋太宗听说日本天皇世代延续,文武百官也同样传袭。
他叹息着,对宰相宋琪、李昉说道:“日本岛太平无事,所以国运长久,文武百官也世代相传,这是古代所说的大道啊。”
一个岛的和平就让宋太宗为之叹息,这难道不是泰伯当初用夏朝的文明教化蛮夷的遗风尚存人间才会这样吗?
【原文】
倭国倭国在泉之东北,今号日本国。以其国近日出,故名;或曰恶旧名,改之。国方数千里,西南至海,东北限以大山;山外即毛人国。凡五畿、七道、三岛、三千七百七十二乡、四百一十四驿、八十八万三千余丁。地多山林,无良田,嗜海错。
俗多文身,自谓泰伯之后。又言上古使至中国,皆自称大夫。昔夏少康之子封于会稽,断发文身,以避蛟龙之害;今倭人沉没取鱼,亦文身以厌水族。
计其道里,在会稽之正东。寒暑大类中国。王以王为姓,历七十余世不易;文武皆世官。男子衣横幅,结束相连,不施缝缀;妇人衣如单被,穿其中以贯头,一衣率用二、三缣。皆被发跣足。亦有中国典籍,如五经、曰乐天文集之类;皆自中国得之。
土宜五谷而少麦。交易用铜钱,以「干文大宝」为文。有水牛、驴、羊、犀、象之属,亦有金、银、细绢、花布。多产杉木、罗木,长至十四、五丈,径四尺余;土人解为枋板,以巨舰搬运至吾泉贸易,泉人罕至其国。
乐有中国,高丽二部。刀楯、弓矢以铁为镞,挽射矢不能远;诘其故,以其国中不习战斗。有屋宇,父母兄弟卧息异处。饮食用俎豆。嫁娶不持钱帛。死有棺、无椁,封土为冢。初丧哭泣,不食肉;已葬,举家入水洁浴,以祓不祥。举大事则灼骨以占吉凶。不知正岁四时,但计秋收之时以为年纪。人多寿,率八、九十岁。妇女不淫,不妒。无争讼;或罹于罪,重者族灭,轻者没其妻孥。以金银为贡赋,即其地之东粤州及别岛所产也。
其国自后汉尝通中国,历魏、晋、宋、隋、唐,并遣使修朝贡。国朝雍熙元年,国僧奝然与其徒五、六人浮海至,以铜器十余事献,极精致。太宗召见,馆于太平兴国寺,赐紫衣方袍,抚之甚厚。闻其王一姓传继,臣下皆世官;因叹息,谓宰臣宋琪、李昉曰:此岛夷尔,乃世祚遐久,其臣亦继袭不绝,此古之道也。夫以一岛夷而动太宗之叹息,岂泰伯用夏变夷之遗风犹有存者欤!
《诸蕃志》作者
赵汝适(1170—1231年),字伯可,宋太宗八世孙。祖籍河南开封,祖父南渡后,于绍兴初定居临海(今属浙江台州)。
绍熙元年(1190年),赵汝适以祖上遗泽,补将仕郎。嘉定十六年(1223年),知南剑州。次年转朝奉大夫、朝散大夫、提举福建路市舶司。宝庆元年(1225年)七月兼权泉州市舶使,十一月又兼知南外宗正事。
赵汝适在泉州期间,泉州海外通商贸易正值兴旺。他初任泉州市舶司提举时于“暇日阅诸蕃图”并“询诸贾胡,俾列其国名,道其风土与夫道理之联属,山择之蓄产,译以华言。”写成《诸蕃志》2卷。
《诸蕃志》
上卷为《志国》篇,记海外诸国的风土人情,下卷为《志物》篇,记海外诸国物产资源,共收45篇,约9万字,为后来《宋史・外国列传》所本。
它记载了东自日本、西至东非索马里、北非摩洛哥及地中海东岸诸国的风土物产,并记有自中国沿海至海外各国的里程及所需日月,内容丰富而具体。
该书有关海外诸国风土人情多采自周去非《岭外代答》的记载,有关各国物产资源则多采访于外国商人。
其中虽然不免有错讹,但就全书史料价值来说,仍不失为记述古代中外交通的佳作,并经常为后来的史地学家所引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