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业或行业间交流时常被问及中心座席数量,这另我们这种技术为先、人力为辅的非劳动密集型服务中心略显尴尬。包括猎头在对一些管理岗位的职位描述中也有类似的要求,比如需管理过100人以上的团队。
座席规模大,用户联系渠道多样的中心,其管理者会在招聘、管理、流程、质控、平台等各业务模块上有更丰富的经验,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我们今天主谈座席数量。
作为团队的组建者,我们首先的考量是人力与业务量的匹配,业务量又细分为既存业务的回顾总结以及新业务量的预测,其中允许一定比例上的人员储备,但该比例通常不会太高。其次,是员工的利用率问题,就是通常人们所指的人效。通过对工作量的合理评估和预测,有针对性的进行排班管理,确保运维的前提下保障员工的充分休息、和忙时的临时调配。最后是对服务质量的把控,N妙接通率、问题首解率、呼损及回拨、投诉与争议处理,语音语调、话术、知识库、NPS等。
都知道人是基础建设,没人何谈上层建筑。但我们到底有没有思考过:我需要什么人?需要多少?需要这么多吗?
相同行业,相同服务内容,A team 30人照护3千客户,B team 10人照护3万客户?接通、接起、首解率等基础数据表现上,B都明显高于A,那么座席量说明什么问题?降本增效,你说你要哪支队伍?
当然,如何用低人力达成高产出,是个世纪难题。举两个典型案例:
案例1
企业初创期,产品/业务方向不明晰,职能管理很粗旷,大家有活一起干,有钱一起分。不久,买卖做大了,原来分活干的人的产能开始出现优劣多少之分,大锅饭体制下,大家相互比较的结果是能干的不想干或者不想干那么多了。
案例2
企业快速发展期,产品/业务方向明确,目标职能靶向到单元,人们各司其职,看上去运营秩序良好。但各部门的工作都止于既定,没人愿意为了客户或业务多做哪怕一步。所谓多做多错,不做不错。
问题出在哪里?
活没人干就招新人填补,好使吗?
网友评论